“劳”有所“逸”,旧迹新篇——完整社区背景下陕西省西安市劳动小区(北区)活力重塑计划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17
主创姓名:刘佳宜 胡鑫蕊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居住区景观
项目名称:“劳”有所“逸”,旧迹新篇——完整社区背景下陕西省西安市劳动小区(北区)活力重塑计划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邸玮 张洁璐
设计时间:2025-01-17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小区北区
项目规模:11.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
▲方案生成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团队聚焦“五分钟生活圈”展开系统性诊断:对绿地广场可达性、社区结构断裂带、建筑留改拆优先级及慢行交通梗阻点进行多维度评估。研究发现,基地内苏联援建时期红砖坡顶建筑群与内向化建筑格局构成独特空间基因,但存在公共空间层级断裂、历史建筑活化不足、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等痛点。据此提出“织补型重构”策略——以工业遗产廊道串联碎片化绿地,通过“针灸式更新”植入社区食堂、生活服务等复合功能;构建十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服务中心保留156工程历史符号的同时,植入适老化与智慧化设施。最终形成“历史记忆可视化+全龄需求模块化”的分层级空间网络,实现社区物质环境与文化基因的协同演进。
设计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片区作为上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工业片区,承载着几代西安人的城市记忆。但随着时代发展变迁,该片区设施老化,配套不足,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社区活力逐渐衰退。劳动小区(北区)是该片区的典型代表。根据调研,劳动小区(北区)部分住宅苏联援建“156工程”时期建设,近半住宅于七八十年代建设,至少80%以上住宅建于2000年前,属于城镇老旧小区。随着小区使用年数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旧小区建筑设施老化、配套设施跟不上、安全隐患增多等弊端逐渐显现,形成人房同老的客观事实。基地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居住空间老化的双重挑战,亟需通过更新改造焕发社区新生。
我们小组通过居住空间结构调整、街区交通体系与路网系统优化、功夫设施增补完善、绿化景观营造四个方面的更新改造,进行社区重构,旨在重塑劳动小区(北区)活力,将其打造成一个绿色宜居、设施完善、文脉延续、全龄友好的完整社区。
▲前期分析
本设计以系统性前期研判为基础,通过多次实地踏勘与深度访谈,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及社区画像技术,精准构建场地人群需求模型。研究范围覆盖“10/5分钟生活圈”规划标准,重点挖掘基地作为“156工程”苏联援建时期工业住区的独特文脉——红砖坡顶建筑群与集体生活记忆构成空间基因,而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凸显社区更新紧迫性。基于完整社区评价体系,提出“历史层积修复+当代功能植入”的双维策略,既延续工业遗产精神,更以全龄友好理念重构社区生活场景,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的共生演进。
▲改造策略
基于完整社区理念与全龄友好目标,构建“分级服务核+韧性网络”的更新体系:以“156工程”工业遗产为核心锚点,打造新旧共生的十分钟公共服务中心——通过“保护性织补”手法将原苏联专家楼改造为社区记忆馆,并植入适老化健康中心、多代际共享客厅等复合功能,形成历史传承与当代服务的叠合界面。同步构建“慢性优先”的韧性网络,以布道串联口袋花园、无障碍步道与智慧健身环线,通过“人本化触媒”激活消极空间。最终形成“模块化服务体系+文化基因显性化”的双螺旋结构,在提升社区服务密度的同时,营造出历史与当代交融的可持续社区样本,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平衡。
▲详细设计
第四章聚焦实施层面,构建分级响应体系:评估与空间基因解码技术,针对生活圈微枢纽展开精细化营造——在街坊尺度植入嵌入式智慧模块(如AI垃圾回收站);以“工业记忆转译”策略重塑场景细节。最终生成双街坊“总平-节点-设施”三级图纸系统,涵盖适老化改造大样、共享空间场景模组,通过“文化显性化+技术隐性化”的双向渗透,将156工程遗产转化为当代生活界面,形成可复制的历史社区有机更新范式。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社区生活圈与完整社区建设指导焕发老旧小区空间活力。通过多次调查获取精确现状,精准定位空间痛点;生态智造——将小区环境智慧化提升;人文激活——保留苏联援建记忆,植入文化生活参与式场景,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设计策略兼顾生态韧性提升与社会关系重构彰显城规人“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担当。
设计亮点
设计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创新
劳动小区(北区)作为苏联援建“156工程”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规划设计中注重保留和展示片区历史风貌,如通过保留原有历史格局、建设文化展示空间等形式,将苏联援建的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社区,既延续了文脉,又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2. 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
通过适老化改造、儿童活动空间增设以及全龄段公共设施配置,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增强社区包容性。
3. 绿色宜居的生态景观
通过增加绿地、打造休闲广场和屋顶花园,提升社区绿化率,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户外活动空间,促进邻里交流,提升社区活力。
4.多功能公共设施的整合
规划中注重公共设施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增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设施和商业配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例如,社区五分钟公服中心集医疗、养老、托幼等功能于一体,文化设施则结合历史背景,增强社区文化认同感。
5. 可持续的更新策略
规划设计中注重可持续性,通过存量更新而非大拆大建,保留社区原有肌理,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采用适老化改造、绿色建筑技术等手段,提升社区的长期宜居性。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