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山丘——绿带中的垃圾转运站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73
主创姓名:鲁忻怿 蔡冠玄 赵秦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工业建筑
项目名称:越过山丘——绿带中的垃圾转运站设计
院校名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王方戟 张婷 张准
设计时间:2024-06-01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
项目规模:6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工业建筑
建筑及周边环境鸟瞰
设计说明
物质生活的丰富与物流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消费活动中垃圾的增加。2015年,上海日产生活垃圾就超过2万吨,垃圾的处理是关乎环境、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目前上海市致力于建立当代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以提高废物利用与处理效率。设计希望在上海郊区的城市绿带公园中设计一个“垃圾转运站”,将通常意义上消极的设施转变成可参观研学、与环境相宜的建筑与城市空间。
越过山丘,旨在体现建筑和场地的结合。设计初衷是顺应人流做地景建筑,因此有了坡的想法,根据坡的理念选择结构形式,起初选择了网壳结构。再结合经济性及和建筑功能的贴合度,将双向的壳简化为单向,使用拱壳。
把建筑放进场地之中,根据人流车流旋转一个角度让人车流衔接更顺畅。车流就沿着后勤小路切进来场地,分两条路一条去卸料一条去转运。人流则是加入了场地设计与西面的绿带延续,各条路径都导向建筑壳的一角,引导人们上坡,到达第一张渲染图的场景。人在坡上漫游,时而在波谷被壳包裹着,时而在波峰打开对场地的视野,同时波谷衔接地面,人也可以随意选择是否要下来先看一看转运大厅。
在壳上折来折去最后折进了一个抽象的聚碳酸脂的方盒子,进去才发现原来方盒子内部是卸料大厅。在卸料大厅参观完后来到转运大厅,人们可以透过逐渐上升的悬索廊道与高低起伏的壳顶发生亲密的关系。最后从最右侧的口出来到小广场。
方案生成与各层平面
室内外体验与剖面、构造
建筑结构与立面效果
设计感悟
设计充分体现“绿色”、“共生”理念。将消极的垃圾转运设施转化为可参观研学、与环境相宜的建筑与城市空间。选用混凝土双向拱壳结构,既解决了大跨空间需求,同时塑造地景,与环境过渡自然。游客空间体验丰富,穿行于坡上和坡下、人工与自然之间。材料选择节能环保。
设计亮点
1、地景概念,将建筑与环境深度融合,建筑“山丘”融入绿带公园。
2、拱壳结构,既满足结构需求,又塑造空间体验,同时连接地景,过渡自然。
3、功能复合,垃圾转运站+参观研学+城市公园。
4、体验丰富,人漫游于坡上和坡下,人工与自然之间。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