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王正午
设计成员:刘珍蓉 赵晨孜 党雨晗 魏正义
指导老师:李相逸 唐海达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6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公共空间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钢筋森林”的呼吸带——基于智慧城市概念的高架桥桥下公共空间重塑
院校名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李相逸 唐海达
主创姓名:王正午
成员姓名:刘珍蓉 赵晨孜 党雨晗 魏正义
项目地点:上海市虹桥开发区延安高架路虹桥中心花园段
项目规模: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空间
▲项目背景
上海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地区的综合开发与改造,旨在将这两条城市重要水系沿岸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滨水公共空间。作为“一江一河”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架桥下空间的改造与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之一。然而,上海滨海新区的高架桥下空间长期被闲置或低效利用,存在环境脏乱、功能单一等问题。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紧张,高效利用这些“剩余空间”成为迫切需求。
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及策略
本设计针对上海延安路高架,旨在通过现代化改造提升交通效率,优化空间利用,并满足不同人群需求,采用轻质材料和绿色设计,同时注重细节和无障碍设施,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人群需求、高架形态及空间利用等因素。延安路高架作为上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现状面临多重挑战。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期间,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效率。同时,高架桥下空间利用不足,大量面积闲置,未能发挥其潜在价值。环境方面,噪音污染和绿化缺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人口大数据显示,该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迫切。因此,亟需通过创新设计,优化交通流线,提升空间利用率,并加强环境美化,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详细策略部分
通过对于高架桥下场地现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生态问题及活力问题的提炼,我们引发了四重不同的思考:如何提高人车高通行效率、如何解决灰空间阴暗环境、如何激活周边人群活力、如何定位灰空间场地,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同时为了服务于周边居民低碳开发生态友好的运动智慧共享空间,通过安全通行策略、情绪激活策略、集约活力策略、绿色生态策略,打造桥上快节奏的经济流动空间以及桥下慢节拍的生活闲适空间。
▲专项节点设计
在高架桥下公共空间的四个专项节点的策划,旨在打造一个融合文化记忆与城市功能的活力空间。空间一,我们塑造了“文化记忆城市客厅”,集散外摆空间与沪上咖啡厅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交流于一体的外摆空间,让城市客厅成为传承文化记忆的温馨角落。空间二,“集约运动活力激发”区域,通过儿童游乐空间、公共厕所和时光球场的设置,激发了社区的活力,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运动休闲场所。空间三,“市民生活闲逸养生”区,社区舞台与桥下休闲空间相得益彰,让市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享受闲适的生活氛围。空间四,“生态友好城市碳汇”,通过城市记忆廊道和城市文化投影,展现了绿色生态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共生。整个设计还融入了智慧社区数字科技策略,以科技创新提升空间品质,为市民打造一个充满活力、智慧、环保的公共空间。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