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共生理念——北京市通州区水梦园湿地公园设计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symbiosis - the design of Shuimengyuan Wetland Park in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主创设计:陈可婧

设计成员:张学智

指导老师:李玉仓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5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5
热度:40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基于绿色共生理念——北京市通州区水梦园湿地公园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

指导老师:李玉仓

主创姓名:陈可婧

成员姓名:张学智

设计时间:2025-02-26

项目地点:北京市通州区

项目规模:23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生态优先、功能复合、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通过科学规划与艺术表达,构建具有生态韧性、美学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湿地景观系统。

一、生态基底构建
设计优先恢复湿地原生生态系统,采用"微地形重塑+水文调控"技术,通过等高线梳理形成浅滩、深潭、溪流等多样化生境。植物配置遵循"乡土化、群落化"原则,分区域构建挺水植物带(芦苇、香蒲)、浮叶植物区(睡莲、芡实)及沉水植物群(苦草、金鱼藻),形成立体化植被结构。引入生态浮岛与人工鸟巢,为鸟类、两栖类及昆虫提供栖息空间,通过生物链重建实现生态自循环。

二、功能空间规划
场地划分为三大功能板块:1)生态保育区:设置限制性进入通道,通过木栈道与观鸟屋实现低干扰观测;2)科普体验区:运用AR互动装置与生态解说系统,打造沉浸式自然教育空间;3)休闲活动区:结合滨水步道、亲水平台与休憩廊架,创造多层次亲水界面。各区域通过生态缓冲带柔性分隔,确保功能独立性与生态连续性。

三、文化景观营造
提取地域文化符号进行艺术转译,以生态雕塑群再现传统渔耕场景,利用本土材料编织生态艺术装置。设置四季观景廊道,春季观荻花飞雪,夏季赏荷塘月色,秋季品芦荡金涛,冬季览冰封泽国,创造随时间流动的景观叙事。

植物分析

滨水剧场效果图

湿地科普效果图

设计感悟

项目具有良好的调查基础和修复效果,在充分调研场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知问题提出修复举措,以“低介入,微改造”的设计方式保护场地活力,利用本土植物作为植被基础,同时将分散地块连贯起来,使场地具有更好的通达性和整体性。

设计亮点

1.项目具有良好的场地贯通性
2.充分利用本土植物,使场地原生生境得到发展和保护
3.景观层次丰富,视线开阔
4.利用堤、岛划分水面层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