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学生活动中心设计
Rest in the clouds - the design of the student activity center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主创设计:焦鹏维

设计成员:巩江华

指导老师:武振波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5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教育建筑

0
热度:12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停云——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学生活动中心设计

院校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武振波

主创姓名:焦鹏维

成员姓名:巩江华

项目地点: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

项目规模:小型建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教育建筑

风与水分析

建筑设计中的水循环设计是为了收集雨水,回收废水,进行重新再利用。运用针对雨水循环的地面铺装设置,提高对雨水的回收利用率。再将这类雨废水收集进入沉淀池,然后再过滤蓄在水池里面,再基于加压泵输入到各区域。
在建筑设计中同时考虑空间与风的流动性,引入被动式设计理念,最大程度上使建筑在低能耗下满足室内外人体舒适。运用新风系统等绿色建筑技术,高效配置建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项目名称: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学生活动中心设计  
设计主题:以“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为核心,融合高校功能需求与生态技术,打造低碳、舒适、可持续的公共空间。  
一、设计理念与目标
1. 核心理念:  
 - 自然共生:通过被动式设计最大化利用自然光、通风与雨水资源,减少对机械系统的依赖。  
- 资源循环:集成雨水回收、光伏发电与再生材料,构建闭环资源利用体系。  
- 人文关怀: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功能分区与无障碍设计,实现空间包容性与活力。  

2. 核心目标:  
- 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认证要求。  
- 实现年碳排放量降低3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80%。  
- 提供热舒适时长占比≥85%的室内环境(温度20-30℃,湿度50-60%)。 
二、场地规划与功能布局
1. 区位分析:  
- 选址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紧邻太原站与山峦寺,交通便利且环境协调。  
- 保留场地原生植被40%,减少土方开挖与生态干扰。  

2. 总平图与平面设计:  
- 功能分区:  
 一层:门厅、书廊、展厅、观景庭院(自然采光核心区)。  
 二层:艺术创作室、办公室、充电桩区(集约化布局)。  
- 屋顶:光伏板阵列与卵石床集热器(能源供给中心)。  
 流线优化:通过空间句法分析,分离动态(展览、活动)与静态(办公、阅读)区域,缩短主要动线30%。  
三、绿色技术策略
1. 节能设计:  
- 被动式节能:  
- 西立面设置穿孔铝板遮阳构件,结合垂直绿化,夏季减少太阳辐射热负荷30%。  
- 卵石床集热器与太阳能窗帘协同作用,冬季提升室内温度3-5℃。  
- 主动式节能:  
- 中央空调水系统与雨水回收装置联动,降低冷却塔补水需求50%。  
- 光伏板年发电量12,000 kWh,覆盖建筑基础能耗20%。
2. 节水系统:  
- 雨水管理:  
- 透水铺装(渗透率≥10mm/h)与雨水花园组合,径流削减率≥85%。  
- 屋顶雨水经过滤装置净化后,用于庭院灌溉与卫生间冲厕,年节水50立方米。  
- 中水回用:灰水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回用率≥70%。  
3. 节材与环保:  
- 主体结构采用装配式钢框架,减少现场施工废弃物30%。  
- 室内装饰选用竹纤维板、再生骨料混凝土等低碳材料,隐含碳排放降低40%。  
四、环境性能与量化分析
1. 热舒适性验证:  
- 通过Ecotect与Ladybug工具模拟:  
- 夏季室内外温差≤5℃,热舒适时长占比85%。  
- 冬季采暖能耗较基准建筑降低15%。  
2. 生态效益:  
- 碳减排:光伏系统年减碳9.6吨,绿植固碳2.8吨,合计12.4吨/年。  
- 生物多样性:屋顶与垂直绿化引入本土植物(如紫薇、芦苇),吸引鸟类与昆虫栖息。  

3. 声环境控制:  
 - 隔音墙体(STC≥50)与低噪声设备,室内背景噪声≤35 dB,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五、创新点与可持续性
1. 技术创新:  
BIM-物联网集成:通过BIM模型动态监测水、能系统效率,实时优化设备运行。  
卵石床集热器+光伏窗帘:创新组合被动与主动节能技术,提升能源自给率。  
2. 社会可持续性:  
无障碍设计:全区域坡道、盲道与触觉导视系统,覆盖残障人群需求。  
学生参与机制:设置“绿色数据屏”实时展示能耗与碳足迹,增强环保意识。
六、总结与展望  
本设计以绿色技术为骨架,以人文需求为灵魂,通过系统性整合气候响应策略、资源循环技术与智能化管理,实现了高校公共建筑的生态转型。未来将通过运维数据持续优化设计,推动绿色建筑从“示范性”向“普适性”跨越,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设计内容

本建筑为校园内活动中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以提升学生幸福感为核心。设计名称为停云,是采用陶渊明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喻指活动中心作为校园生活情感的联结,提高校园凝聚力幸福感的具象载体

理念与材料分析

设计中贯彻了多种绿色生态理念,主要包括:海绵城市理念、共享社区理念智能建筑与互联网+理念、六恒房屋理念。注重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利共生的联系,提升整个校园生活的环境质量

植被与采光分析

植物是绿色建筑中不可替代的,设计围绕植物选种、作用等方面在合适的位置种植,让学生更加贴近自然。设计时整合绿色节点、立面绿化、季相分析与植物演替,将建筑转化为动态生长的生态教育载体,同时提升空间的社会性与环境韧性。
在建筑设计中从各个方面比如形体等增加自然采光的效率同时避免过多的日照使室内过热,保证人们最舒适的温度体验。运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技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来节约能源

设计感悟

本项目“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学生活动中心设计”以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为核心目标,结合高校功能需求与城市环境特点,通过系统性技术整合、数字化工具验证及人性化设计,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与用户体验的平衡。

设计亮点

通过气候响应式设计、资源循环技术与人性化空间规划,构建了高校场景下绿色建筑的典范,在节水、节能、用户体验等维度表现突出。未来需强化技术落地的长期监测与智能化升级,进一步提升设计的经济性与可推广性,为城市公共建筑的绿色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