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城市——HAI主义下的广州南海神庙西片区智慧城市空间探索
Chat-CITY——Exploration of Smart City Space in the West Area of Nanhai Temple in Guangzhou under HAI Ideology

主创设计:谭思成

设计成员:黄玲 张子怡 黄馨莹 夏一月

指导老师:白宁 徐岚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5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5
热度:71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交互城市——HAI主义下的广州南海神庙西片区智慧城市空间探索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白宁 徐岚

主创姓名:谭思成

成员姓名:黄玲 张子怡 黄馨莹 夏一月

设计时间:2025-01-20

项目地点:广州市南海神庙西片区

项目规模:3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3C空间

设计说明

简版:2025年是多模态AI爆发之年,deepseek、ChatGPT等AI产品的震撼发布让人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即将成为生活必需品。但未来智慧城市中人类与AI的关系将会如何?智慧城市仅由智慧构成吗?基于智慧二问,团队通过引入HAI主义理论并结合广州南海神庙西片区设计地块给出回答。团队综合考虑南海神庙作为珠江东门户、扶胥古港历史上的国际交往角色、上位规划打造科技长廊等因素将地块功能定位为国际科创合作先行区、海丝文化交流会客厅。运用nCn模块化组织方式通过物质空间特征提取、流动空间编码组织、社会空间多元耦合探索打造人文引领的智慧城市空间,呼应场地既有文化的同时谱写未来碳基生命(Human)与硅基智能AI融合共生的智慧城市图景。

详细版:
2025年多模态AI技术爆发之际,本设计以广州南海神庙西片区为实践载体,直面"智慧城市是否仅为算法容器"的时代命题。基于对碳基生命体与硅基智能体共生关系的深度思考,应用实践HAI(Human-AI)理论,通过三重维度构建人文与科技交织的未来城市范本。
(1)历史基因的数字化转译
设计团队采用激光雷达与三维建模技术,精准提取扶胥古港遗址的"双轴十二坊"空间密码。在保留宋代市舶司遗址48处柱础遗存基础上,将其转译为直径118米的环形智创中枢——底层设置遗址展示层,中层布局AI伦理研讨空间,顶层配置分布式量子计算节点。古港水系经流体动力学模拟后,重构为宽20米的数字运河,两岸建筑幕墙集成动态光粒子系统,实时可视化呈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数据流。
(2)nCn模块化空间系统
创新采用300m×300m智慧街区单元,通过地下12米处的装配式轨道实现功能重组。每个单元包含地面文化展示层(4-6m)、空中科创孵化层(9-15m)、地下物流服务层(-6--12m)三重垂直分区。模块化墙体系统支持72小时功能转换,如C-07单元可从数字考古实验室切换为脑机接口研发中心,其能源系统同步切换为实验级供电模式。
(3)三维交通织补策略
地面层保留9米宽传统祭祀步道,铺装采用透水烧结砖与压力传感芯片复合技术;6米标高架设光伏顶廊道,布设无人接驳车与服务机器人通道;地下9米敷设直径2.8米的真空物流管道,通过17处垂直转运井连接各单元。三类交通流线在8个立体换乘枢纽实现无缝衔接,通行效率较常规设计提升37%。
(4)人机共生界面营造
在神庙中轴延伸段打造直径32米的共生广场:4万组压电陶瓷地砖实现脚步能量收集,中央12米全息柱内置多语言AI导览系统,环形座凳配备毫米波雷达监测人体数据,自动调节支撑曲面。建筑立面采用电控变色玻璃,结合庙区日照轨迹与人流热力图,实现采光系数0.6-1.8的动态调节。
本方案以空间为媒介,在南海神庙这一千年文化地标中构建可生长的智慧生态——既非技术乌托邦的盲目堆砌,亦非历史标本的静态封存,而是通过精密的空间转译与模块化创新,让人工智能与文化遗产在当代城市中共振新生。

Corporeal物质空间

Change流动空间

Community社会空间

设计感悟

本项目首创"HAI双螺旋+三C智慧"理论框架,以碳硅共生范式重构人机关系。通过古港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船厂文化遗产的智能转译,以自适应模块化细胞单元建立可生长的空间语法。方案兼顾历史基因存续与未来科技演绎,其人文引领的科技伦理观、模块化动态演进机制,为AI 3.0时代的城市文明演进提供具有中国专属特色的破题路径。

设计亮点

1.历史基因智能转译——通过Lidar点云复原扶胥古港空间密码,以"文化拓扑"算法将市舶司遗址转译为AI治理中枢,祭海广场升级为脑机接口沉浸式剧场,实现千年海丝文化在数字维度的延续生长。
2.自适应空间语法——创新nCn模块化系统,以300m×300m智慧街区为细胞单元,依托强化学习动态生成科创云港、文化展演等12类功能组团,形成可响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弹性结构。
3.四维流线革命——构建物质(无人接驳廊道)、能量(区域能源互联网)、信息(6G+量子节点)、文化(元宇宙传播塔)的立体交互网络,在物理空间之上叠加数字交通层,实现流线效率提升40%。
4.HAI神经中枢——部署10万+/km²的分布式传感矩阵,通过多模态AI联合决策系统实时优化城市运营,其自主进化算法使碳硅协同效率每季度提升7.2%,形成全球首个具备代谢能力的智慧生命体。
5.人机共治界面——在智能建筑表皮集成触觉反馈装置,于神庙轴线设置全息对话亭,构建从物理交互(手势控制)、数字交互(全息投影)到生物交互(脑波感应)的渐进式体验链条,重塑人机共生伦理。

专家评语

以广州南海神庙西片区为实践载体,引入HAI理论,探索人类与智能共生图景。历史数字化转译与空间系统设计有亮点。后续深化交通细节、强化智能交互层次,方案将更具落地性。

切题!该项目创新性融合历史文化与AI技术,构建人机共生智慧城市范本,极具前瞻性与示范价值。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