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裂隙:黄土沟壑区水-旱交错带共生激活——基于边缘微地形调控的塬-河界面节水型生态修复
Fissures in Arid Plateau: symbiosis and Activation of Water-Arid Ecotone in Loess Gully region  Water-sav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Yuan-River Interface based on Edge Micro-topography Control

主创设计:王茜 秦雨新 郝尉竣

设计成员:王思涵 刘俏俏

指导老师:王晓涛 杨建辉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4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40
热度:46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旱塬裂隙:黄土沟壑区水-旱交错带共生激活——基于边缘微地形调控的塬-河界面节水型生态修复

院校名称: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王晓涛 杨建辉

主创姓名:王茜 秦雨新 郝尉竣

成员姓名:王思涵 刘俏俏

设计时间:2025-03-20

项目地点: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

项目规模: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场地宏观分析——场地再认知

本设计聚焦黄土高原沟壑区水-旱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旨在通过基于边缘微地形调控的源-河界面节水型生态修复策略,激活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从场地再认知入手,通过区位分析、边界分析、人群分析等,深入理解场地的生态、文化与社会需求。资源优势分析揭示了场地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业等方面的价值,为设计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撑。

设计说明

该场地坐落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西南侧,属于黄陵中学的附属用地。其位于黄土山体与沮河之间的干旱交错带,基于生态学的边缘效应,构建能够截留雨季径流并在旱季缓释水资源的“旱生海绵单元 + 边缘渗透走廊”多层次交错带景观。结合旱季(10 月 - 4 月)和雨季(5 月 - 9 月)的双模式场景模拟以及现代低影响开发技术,利用垂直高差营造出梯度化的边缘生境。借助边缘效应,提升生物多样性、结构丰富性和环境异质性,打造长期可持续的自然生态湿地;在生态层面,让自然做功,加速水体的自净化和自循环过程;在社会层面,收集黄陵中学的用水和自然降水,净化水质后补给沮河生态水系和村镇中水回用系统,实现经济与生态价值的平衡。

方案生成和关键技术支持

本设计以“生态与人文的融合”为愿景,旨在打造一个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为一体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湿地类型,营造生物栖息地,运用生态监测技术实现生态修复;挖掘湿地文化,举办文化活动,设立教育基地达成文化传承;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发展绿色经济,改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赋能。在技术层面,采用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智能监测与管理等手段。空间设计上,打造包含自然驳岸、景观湿地、生态过滤、雨水花园等功能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配合生态步道、观鸟平台、科普中心等设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与人文融合空间。

方案生成策略植入

本设计以生态优先、功能复合、文化融合为理念,打造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景观空间。依据场地条件,分为沉水区、湿地、坡地、陆地等“垂直梯度分区”,营造多样化生境。设置科普教育区、休闲娱乐区、生态保育区,满足不同需求。采用水生态修复、雨水收集等生态技术,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与互动体验活动,创新“垂直梯度景观”与功能复合模式,运用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示范。

策略:基于边缘效应的生态交错带(山林—沮河)的生态修复设计

基于基于边缘效应的生态交错带的生态修复,旨在通过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策略一是边缘种特化增加,通过引入适应边缘环境的物种,如耐阴喜湿的苔藓、蕨类及部分鸟类和哺乳动物,强化边缘地带的生态服务功能。策略二是群落结构多样性提升,采用乔—灌—草多层次植被配置,增加群落结构复杂性,为不同生态需求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如林下草本植物为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提供栖息和觅食空间。策略三是环境条件异质性优化,充分利用山林、沼泽、河流交界处的环境差异,营造多样化生境,如山林边缘地势较高处打造耐旱喜阳植物群落,湿地与河流交界处设置耐淹喜湿植物带,满足不同物种对环境条件的特殊需求。整体设计融合生态修复、科研教育、休闲游憩功能,运用生态护坡、雨水花园等技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空间,为类似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设计感悟

我们的参赛项目聚焦黄土沟壑区生态修复,创新性提出“旱塬裂隙”设计思路,突破传统局限,从边缘微地形调控入手,巧妙融合水旱交错关系。通过精细化分析与多学科技术融合,构建节水型生态修复体系,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同时,充分考虑社区需求,设计多功能公共空间与生态教育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环保意识。图纸呈现上,图文结合、数据分析与效果图展示兼具专业性与艺术美感

设计亮点

参赛项目聚焦黄土沟壑区村镇边缘地带生态修复,提出“旱塬裂隙”设计思路。基于边缘效应的微地形调控与水旱关系融合,构建节水型生态修复体系,提高村镇中水回收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生态系统自修复。同时契合社区需求,打造多功能空间与生态教育设施。综合图文结合、数据分析与效果图展示,兼具专业性与艺术美感。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