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迹重生——新乡县农业遗产景观修复设计
The rebirth of the old -- the restoration design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 in Xinxiang County

主创设计:谷晓涣 陈佳卉 许沉风

设计成员:陈沣雷 耿星

指导老师:杨云峰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3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 美丽乡村

5
热度:33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旧迹重生——新乡县农业遗产景观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杨云峰

主创姓名:谷晓涣 陈佳卉 许沉风

成员姓名:陈沣雷 耿星

设计时间:2025-03-16

项目地点: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

项目规模:5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美丽乡村

▲基地认识篇 - 爱采唐矣? 沫之乡矣

在《邶风》故地解码失落的农耕密码,于荒芜田垄间唤醒沉睡的土地记忆。

设计说明

在城乡发展转型的时空维度中,本项目探索农业遗产的活化路径,试图为传统农耕文明与当代生态文明的对话构建物质载体。新乡县作为《诗经》"邶风"文化的发源地,其荒废的鱼塘田垄间仍沉淀着"桑间濮上"的农耕记忆。面对劳动力流失引发的土地空心化与生态退化,我们以"沃若桑田"生态修复计划为载体,重构人地关系的良性循环。
  我们聚焦于当地农业遗产,以《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为原型意象,构建三级农遗活化体系:基底层复原"桑-渔-田+"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恢复桑基鱼塘实现水土涵养;功能层植入模块化农业景观装置,将废弃农具转化为科普互动设施;精神层打造时空折叠的文化叙事轴线,在牧野大地重现《诗经》农事场景。五大功能组团形成有机整体——文化广场区、桑基鱼塘区、田园牧歌区、环保材料展示区与研学科普区串联古代农书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本项目通过"农遗景观基因修复"理念提取传统农业DNA中的生态智慧,将生物沟、垛田等历史形态转化为雨洪管理模块,在保持80%本土植被的基础上,引入适生经济作物形成弹性生产带,使生态修复产生实际经济效益。最终构建一处集教育、实践与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乐园,让文化延续,让自然回归。

▲策略构建篇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将农遗的古老诗意,凝练为生物沟与垛田交织的景观修复基因图谱。

▲农遗修复篇 -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以三重活化体系转译《诗经》生态智慧,让沃若桑田重织水土共生肌理。

▲未来展望篇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动态演进的弹性生产带中,勾勒出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持续对话的共生图景。

设计感悟

本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农业遗产的立体保护模式:首先,将农遗与"景观基因修复"理论融合,实现农事文化解码;其次,建立“基底-功能-精神”三级农遗活化体系,使生态修复产生每公顷的年增收经济效益;最后,以生态智慧重塑废弃农田,使生态修复切实体现,重构人地关系的良性循环。

设计亮点

本设计聚焦于当地农业遗产,以"沃若桑田"生态修复计划为载体,重构人地关系的良性循环:
1.建立“基底-功能-精神”三级农遗活化体系,从自然中生长;
2.构建"桑-渔-田+"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智慧重塑废弃农田,平衡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
3.结合当地农事实际,在保持80%本土植被的基础上,引入适生经济作物形成弹性生产带。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