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归去来栖——后疫情时代耕种景观构想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白舸
主创姓名:赵新元
设计时间:2024-12-05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海屯路
项目规模:28487㎡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空间设计-住宅空间
总鸟瞰图
以“可食景观”为媒介,通过耕食循环系统缓解居民孤独、减轻生活负担,同时构建教育与生态共生的社区环境。
设计说明
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生态和谐与社区关系重构成为居住空间设计核心议题。本项目选址昆明市五华区海屯路口,以“可食景观”为媒介,通过耕食循环系统缓解老年孤独、减轻生活负担,同时构建教育与生态共生的社区环境。
设计以自然缺失、生态失衡、邻里疏离、功能滞后为问题导向,植入“都市农场”与“互动农园”,将农田引入社区,结合立体种植与智慧灌溉技术,形成生产性景观并设计“播种节”“社区生活节”等公共活动,通过种植体验、亲子农艺课堂强化居民互动。
在设计概念上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意象进行重构,以乡土文化为基底,构建“三生一体”空间。在生产方面构建屋顶菜园、垂直绿墙与地面农田形成三级耕食网络,实现果蔬自给;在生态方面通过NPI系统优化光热水资源分配,打造“鸟语图”生态廊道,吸引本土生物栖息;在生活方面划分休闲娱乐、种植体验、运动交流等复合功能区,木质家具与厨艺工坊融入自然美学。
前期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住宅密度也逐渐增大。传统居住区环境封闭,应对灾害能力弱,生态和谐遭到破坏,社区内邻里关系淡薄。将朴门永续理念与乡土文化结合,通过可食景观对人际关系进行维护,回归本源生活。
效果展示
植入“都市农场”与“互动农园”,将农田引入社区,结合立体种植与智慧灌溉技术,形成生产性景观;利用微生物肥料与DBC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堆肥-种植闭环,减少化肥依赖。
专项设计
屋顶菜园、垂直绿墙与地面农田形成三级耕食网络,实现果蔬自给。同时通过物联网监测作物生长,动态调节种植单元间距,兼顾社交距离与耕作效率。
设计感悟
弹性化的可食景观设计遇到危急情况可快速转换为临时种植区,保障食物供给并在常态下作为社区花园与教育空间。通过物联网技术赋能环境设计监测作物生长,动态调节种植单元间距,兼顾社交距离与耕作效率。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段连接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社区,重塑归属感。
设计亮点
以“可食景观”为核心,通过多维融合策略重构后疫情时代的居住空间。
设计首创“三级耕食网络”——地面社区农田、立体垂直绿墙与屋顶空中农场形成垂直生产系统,结合物联网监测与智慧灌溉技术,实现果蔬种植的精准调控与资源循环,既保障疫情期食物应急供给,又为日常提供新鲜食材;生态层面引入DBC生态循环系统,将厨余垃圾转化为微生物肥料,通过“厨余-堆肥-种植-收获”闭环彻底消解传统社区的污染链条,使社区微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同步提升;空间弹性设计上,公共区域采用模块化可变形结构:常态下,木质休闲平台、厨艺工坊与亲子农艺课堂构成社交核心;疫情期,折叠式种植墙、隐藏式栽培槽与临时隔离花园可快速激活,结合无接触服务站与智慧医疗角,实现“平疫双模式”无缝切换。
这一设计不仅以食物为纽带缝合了人、自然与社区的关系,更以“弹性空间+智慧循环+文化疗愈”的全链策略,为后疫情城市提供了兼具韧性、温度与可持续性的未来居住范式。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