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贺晨洋 张唯石 郑书成
设计成员:王厚翔 陈志扬
指导老师:杨路 徐怡珊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3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绿色建筑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融界隐翠-人与自然双栖的消隐式生态博物馆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其它-联合设计与创新学院
指导老师:杨路 徐怡珊
主创姓名:贺晨洋 张唯石 郑书成
成员姓名:王厚翔 陈志扬
设计时间:2025-03-14
项目地点:陕西省咸阳市
项目规模:98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绿色建筑
鸟瞰图、设计主旨概念、经济技术指标、设计出发点、区位分析、人群分析、周边环境分析
在咸阳,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土地上,我们构想了一座“融界隐翠”的生态博物馆,它宛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隐秘纽带,悄然消隐于城市与河岸之间的绿色地带,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这片绿色地带,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此休憩、娱乐、交流,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我们深知,贸然置入一座突兀的建筑,是对这片绿色净土的亵渎。
然而,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们将博物馆的功能主体置于地下,让屋顶化作可上人的绿色空间,与地面草坪无缝衔接,形成一片葱郁的生态景观。
这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绿地功能,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实现了城市功能与生态保护的完美平衡,打造出一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新型公共空间。
设计说明
总平面图、形体生成、十五分钟居民圈构建、历史文脉分析、人流分析、视线分析、轴线分析
我们秉持“建筑消隐”的理念,力求让这座博物馆在城市风貌中不着痕迹,不打破自然的连续性,也不剥夺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权利。
从第五立面俯瞰,建筑已完全隐匿于绿意盎然的植被之中;而从南侧河对岸眺望,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隐隐散发着光晕,仿佛自然的一部分;从北侧城区视角看去,在街区形成的框景下,博物馆入口静静矗立于自然的怀抱中。
我们借助无人机探测,依据最佳观景高度与方向精心雕琢建筑四角形态与视野,结合南北街道轴线和东西地标轴线,确定了建筑的整体形体。
它如同自然世界中被轻轻掀起的一角,地下的展示空间则如尘封的历史,等待人们揭开神秘的面纱,一探究竟。
效果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能幕墙建筑细部
咸阳博物馆,作为咸阳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肩负着双重使命:发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同时担当起城市的文化责任,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其设计灵感源自对秦朝历史概念的抽象表达。建筑的多条轴线,巧妙地与望湖楼、秦始皇雕像的轴线以及北侧城市轴线相契合,以此为边界,借鉴古代将士披风的意象,将地面掀起一角,形成天窗,将博物馆的职能空间隐匿于“披风”之下。这不仅蕴含了秦代历史的抽象特征,也呼应了西安地区历史多埋藏于地下的独特情况。
当人们掀起历史尘埃的一角,便能感受到地下那蕴含着的宏伟力量,而博物馆的绿色屋顶,在周边环境的映衬下,恰似历史长河中被轻轻揭开的一角,下方宏伟的展览空间则对应着清朝历史的壮阔篇章。
流体环境评估、热力学评估、建筑性能综合数据、建筑平均日照时长、建筑相对湿度分析、建筑太阳能辐射照度、建筑构成爆炸图、建筑功能及空间叙事爆炸图、手工模型
博物馆的整体场地布置采用叙事性空间设计,将秦朝历史的特征提炼为三个阶段:隐忍积累、帝国雄起、影响千古,分别对应第一部分展示空间、第二部分通高中庭空间以及第三部分地下通层空间。
在环保与节能方面,建筑通过 AutoDesk Forma 软件模拟验证,充分证明了其在各个维度的人居环境性能上具有卓越的可持续性。建筑的主体结构由两部分巧妙构成,通过挑檐部分形成通高中庭,最大限度地开阔了内部空间,同时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实现了功能与环保的双重追求。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设计将生态、历史与功能深度融合,理念创新、技术先进,为生态博物馆设计提供极具价值的范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