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余韵——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图书馆设计
Threads of the Bazaar——Library of Suzhou's Pingjiang Road Cultural District

主创设计:陆雨涵  丁佳

指导老师:刘丛红、赵娜冬、杨鸿玮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2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文化建筑

5
热度:23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烟火余韵——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图书馆设计

院校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刘丛红、赵娜冬、杨鸿玮

主创姓名:陆雨涵  丁佳

设计时间:2024-12-20

项目地点: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

项目规模:8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

鸟瞰图、前期分析

本项目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旨在提升街区活力与文化特色。针对居民活动空间不足和街区商业同质化问题,设计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融合集市和书店等功能,激活人流与商机。建筑形态结合单坡屋顶与散落庭院,优化通风与采光。通过步行系统、露台与格栅等设计元素,打造现代与历史融合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设计说明

本项目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旨在创造融合集市、书店与传统阅览等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适应气候条件,提升街区活力与文化特色。该地块人流量小,街区活力不足;产业结构高度商业化,缺乏街区文化特色,需增加交流体验式的公共文化空间。苏州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潮湿;日照率相对较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风速较小。设计时需考虑季节适应性、应变性,实现开敞与封闭空间的切换。针对居民活动空间不足和街区商业同质化问题,设计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融合集市和书店等功能,激活人流与商机。建筑形态结合单坡屋顶与散落庭院,优化通风与采光。通过步行系统、露台与格栅等设计元素,打造现代与历史融合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主要设计策略如下:(1)形体生成:借助风环境模拟,调整体块,实现夏冬两季自然通风;在设计中增加公共休憩及文化交流空间,提倡室外和半室外的非能耗空间;东西两个体块分别服务于游客和居民,避免人流相互干扰。(2)细部构成:引入单坡屋顶优化自然通风,通过庭院、天窗改善采光条件,并用格栅构件减缓眩光;通过构建立体化步行系统,优化街坊交通体系。

剖面图

室外步道连接;坡屋顶和庭院促进自然通风。

设计策略图、总平面

该地块人流量小,街区活力不足;产业结构高度商业化,缺乏街区文化特色,需增加交流体验式的公共文化空间。苏州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阴冷潮湿;日照率相对较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风速较小。设计时需考虑季节适应性、应变性,实现开敞与封闭空间的切换。针对居民活动空间不足和街区商业同质化问题,设计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融合集市和书店等功能,激活人流与商机。

立面效果图、平面图、爆炸分析图

拆分为居民、游客双流线;平面布局促进自然通风。

设计感悟

项目聚焦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节能策略,深入探索可持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术的关联,适应气候条件,富于空间层次变化,打造居民与游客共享的公共图书馆。

设计亮点

本项目位于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旨在提升街区活力与文化特色。针对居民活动空间不足和街区商业同质化问题,设计以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融合集市和书店等功能,激活人流与商机。建筑形态结合单坡屋顶与散落庭院,优化通风与采光。通过步行系统、露台与格栅等设计元素,打造现代与历史融合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