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窑口——基于景德镇城市记忆与POI信息的城市空间密度重构设计
Strolling in the porcelain kiln——Design of Urban Spatial Density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Jingdezhen Urban Memory and POI Information

主创设计:李佳芸 徐浩然

设计成员:姜雨桐 高婉竹

指导老师:康峰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2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文化建筑

1
热度:130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走·窑口——基于景德镇城市记忆与POI信息的城市空间密度重构设计

院校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其它-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康峰

主创姓名:李佳芸 徐浩然

成员姓名:姜雨桐 高婉竹

设计时间:2024-10-10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

项目规模:150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

鸟瞰效果图

景德镇作为一座承载着深厚制瓷文化的古城,在时代变迁中也面临着城市更新与改造的挑战。如何在重构城市密度的同时保留城市记忆,成为了本次设计项目的核心议题。

设计说明

景德镇作为一座承载着深厚制瓷文化的古城,在时代变迁中也面临着城市更新的挑战。如何在重构城市密度的同时保留城市记忆,成为了我们设计团队的重要议题。
  场地位于景德镇市东北角,西侧离昌江不远,内部建筑密集且杂乱。通过深入挖掘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我们选择以“窑”作为空间原型,通过POI分析选点,并在点处打造精神性空间,为了在尊重场地肌理的同时,最大化降低新建窑塔对于场地原建筑的风、日照等影响,我们采用轻质木材搭建瓷窑骨架作为外围支撑,并在瓷窑外部建立了以“窑”为中心的集会空间。
  为了让场地成为紧密联系的活力整体,我们将窑塔进行连接,依据最少日照影响原则,经历迭代优化,挑选最符合既定功能要求的脊线分布形态,并通过搭建木架,增添功能模块,形成适合人们活动的空间,并预留一定空间为未来人口增长提供自然扩张的可能。同时,脊线屋面采用曲面上人屋顶以激活动线,其上设置绿化区以收集雨水作为碎瓷工作动力。阳光雨水和树木可以透过屋面的空隙相互渗透,最大化地减少了对原场地的破坏。无屋面的脊线连接处则通过悬挂帆布避免过强光照。
  我们希望在对景德镇进行密度重构的同时,将属于这里的城市记忆保留下来,赋予景德镇鲜活的生机。

前期分析

区位、肌理、人群分析、历史沿革、概念提取
项目选址于景德镇市东北角的高密度住宅区,西侧紧邻昌江,建筑布局密集且杂乱,亟需进行改造与升级。制瓷文化是景德镇独特的城市符号,也是居民心中的精神寄托,因此,我们在对景德镇进行密度重构的同时,将属于这里的城市记忆保留下来,赋予景德镇鲜活的生机。

生成策略

POI点和日照分析、生成策略分析、Wallacei优化分析、优秀方案选择、单体及组合设计、概念手工模型制作
精准分析,科学规划:通过日照及城市重要节点(POI点)分析,明确建筑拆除、改造与保留策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建筑形式通过优化设计方法确定。我们在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拆除日照条件最差的建筑,对条件适中的建筑进行改造,并保留条件较好的建筑。
创新连接,活力激活:设计“脊线”连接各激活点,通过形成层次丰富、活力四溢的城镇空间以增大场地密度。脊线处搭建木架,增添功能模块,曲面上人屋顶便于通行,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并在构架之中预留空白空间,为未来人口增长提供自然扩张的可能。

技术细节

记忆瓷窑爆炸分析、场景故事、剖面图、节点大样
文化融入,空间创新:深入挖掘景德镇的制瓷文化,选取“窑”为空间原型,打造以窑为中心的集会空间。木材搭建窑架,在尊重场地肌理与的同时,最大化降低窑架对于场地原建筑的环境影响。曲面窑架成为精神地标,外部设置扇形活动空间满足居民需求,同时融入缺失功能模块。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设计中注重生态环保,在屋面绿化区收集雨水,为碎瓷工作提供动力,实现绿色生态;阳光雨水和树木可以透过屋面的空隙相互渗透,最大化地减少了对原场地的破坏。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动态更新机制破解古城更新难题: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分级拆改体系,平衡历史保护与密度优化;参数化木构窑架转译瓷窑文化基因,塑造精神地标;雨水驱动碎瓷工艺链实现生态非遗共生;弹性脊线串联公共空间并预留生长余量。设计守护千年瓷都文明内核,构建人文生态共生的可持续社区范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创新模板。

设计亮点

1.精准分析,科学规划:通过日照及城市重要节点(POI点)分析,明确建筑拆除、改造与保留策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建筑形式通过优化设计方法确定。我们在优化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拆除日照条件最差的建筑,对条件适中的建筑进行改造,并保留条件较好的建筑。
2.文化融入,空间创新:深入挖掘景德镇的制瓷文化,选取“窑”为空间原型,打造以窑为中心的集会空间。木材搭建窑架,在尊重场地肌理与的同时,最大化降低窑架对于场地原建筑的环境影响。曲面窑架成为精神地标,外部设置扇形活动空间满足居民需求,同时融入缺失功能模块。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设计中注重生态环保,在屋面绿化区收集雨水,为碎瓷工作提供动力,实现绿色生态;阳光雨水和树木可以透过屋面的空隙相互渗透,最大化地减少了对原场地的破坏。
4.创新连接,活力激活:设计“脊线”连接各激活点,通过形成层次丰富、活力四溢的城镇空间以增大场地密度。脊线处搭建木架,增添功能模块,曲面上人屋顶便于通行,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并在构架之中预留空白空间,为未来人口增长提供自然扩张的可能。

专家评语

该设计立足景德镇瓷文化,融合多元策略推进城市更新,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实践价值 。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