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佳宜 胡鑫蕊
指导老师:邸玮 张洁璐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1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居住区景观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劳”有所“逸”,旧迹新篇——完整社区背景下陕西省西安市劳动小区(北区)活力重塑计划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邸玮 张洁璐
主创姓名:刘佳宜 胡鑫蕊
设计时间:2025-01-17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小区北区
项目规模:11.2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
▲方案生成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团队聚焦“五分钟生活圈”展开系统性诊断:对绿地广场可达性、社区结构断裂带、建筑留改拆优先级及慢行交通梗阻点进行多维度评估。研究发现,基地内苏联援建时期红砖坡顶建筑群与内向化建筑格局构成独特空间基因,但存在公共空间层级断裂、历史建筑活化不足、人车混行安全隐患等痛点。据此提出“织补型重构”策略——以工业遗产廊道串联碎片化绿地,通过“针灸式更新”植入社区食堂、生活服务等复合功能;构建十分钟生活圈层级社区服务中心保留156工程历史符号的同时,植入适老化与智慧化设施。最终形成“历史记忆可视化+全龄需求模块化”的分层级空间网络,实现社区物质环境与文化基因的协同演进。
设计说明
▲前期分析
本设计以系统性前期研判为基础,通过多次实地踏勘与深度访谈,结合历史文献研究及社区画像技术,精准构建场地人群需求模型。研究范围覆盖“10/5分钟生活圈”规划标准,重点挖掘基地作为“156工程”苏联援建时期工业住区的独特文脉——红砖坡顶建筑群与集体生活记忆构成空间基因,而设施老化、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凸显社区更新紧迫性。基于完整社区评价体系,提出“历史层积修复+当代功能植入”的双维策略,既延续工业遗产精神,更以全龄友好理念重构社区生活场景,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活力的共生演进。
▲改造策略
基于完整社区理念与全龄友好目标,构建“分级服务核+韧性网络”的更新体系:以“156工程”工业遗产为核心锚点,打造新旧共生的十分钟公共服务中心——通过“保护性织补”手法将原苏联专家楼改造为社区记忆馆,并植入适老化健康中心、多代际共享客厅等复合功能,形成历史传承与当代服务的叠合界面。同步构建“慢性优先”的韧性网络,以布道串联口袋花园、无障碍步道与智慧健身环线,通过“人本化触媒”激活消极空间。最终形成“模块化服务体系+文化基因显性化”的双螺旋结构,在提升社区服务密度的同时,营造出历史与当代交融的可持续社区样本,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平衡。
▲详细设计
第四章聚焦实施层面,构建分级响应体系:评估与空间基因解码技术,针对生活圈微枢纽展开精细化营造——在街坊尺度植入嵌入式智慧模块(如AI垃圾回收站);以“工业记忆转译”策略重塑场景细节。最终生成双街坊“总平-节点-设施”三级图纸系统,涵盖适老化改造大样、共享空间场景模组,通过“文化显性化+技术隐性化”的双向渗透,将156工程遗产转化为当代生活界面,形成可复制的历史社区有机更新范式。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