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低现牛羊
The wind blows the grass and the cattle and sheep are present

主创设计:穆泉羽

设计成员:王一曼

指导老师:蔺宝钢 韦娜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1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12
热度:136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风吹草低现牛羊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蔺宝钢 韦娜

主创姓名:穆泉羽

成员姓名:王一曼

设计时间:2025-02-16

项目地点: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甲洼镇

项目规模:12.389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前期分析图

该图纸包含区位分析、地图分析、图表分析、历史沿革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粒径分布

设计说明

高原草甸退化修复设计以理塘县甲洼镇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为基底,聚焦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兼顾生态韧性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社区发展协调的综合治理框架。设计遵循"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核心理念,强调通过系统性恢复草甸生态结构与功能,重建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深入分析退化草甸的成因机制与演变规律基础上,通过多尺度生态诊断明确退化类型与空间分异特征,建立因地制宜的恢复优先级框架。设计注重植被-土壤-水文要素的协同修复,强化高原湿地、水源涵养区等关键生态节点的保护性措施,通过生态廊道构建增强生物多样性网络连通性。在技术路径选择上,优先采用乡土植物群落构建、土壤微生物活性修复等近自然修复手段,辅以必要的工程固土与微地形改造,最大限度减少对原生生态系统的二次干扰。项目同步融入藏族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化监测技术,搭建包含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和社区参与的立体化评估体系,形成动态反馈的适应性管理模式。设计充分考虑生态修复与牧业发展的协同关系,探索草畜平衡机制下的可持续资源利用模式,将生态修复成果转化为牧民增收的绿色生产力。通过生态文化宣教基地建设与特色生态旅游开发,促进传统游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意识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高原草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区域绿色发展的多维共赢。

前期分析图

该图纸包括高原草地退化程度及影响因素、设计策略、高原地区冻土现象分析、设计愿景以及使高原草地退化因素的底部图层

设计策略图

该图纸包括彩屏图、草原修复效果、区域规划以及设计策略一

设计策略图

该图纸包括设计策略二、设计策略三、草甸地下育苗装置、修复后效果图、以及修复后的效果底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立足高原草甸退化区生态修复与人文发展双重诉求,构建了科学诊断与在地实践深度耦合的修复框架。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融合生态学规律与草原传统文化智慧,以最小干预实现草甸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性恢复。设计依托高精度生态诊断技术精准识别退化梯度,采用乡土植物群落与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重塑生态韧性,同时搭建牧民参与的草畜平衡管理机制,将生态保护转化为绿色生计。项目成果兼具生态修复实效性与文化传承活态性,形成可推广的高寒脆弱区生态治理范式,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温度的解决方案。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高原脆弱生态系统修复为核心,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诊断-韧性修复-动态运维”全周期设计范式。设计亮点首先体现在科学精准的退化分级体系,通过遥感数据与地面采样融合分析,建立多维度退化草甸空间图谱,实现修复措施的靶向定位;其次,独创的”草甸地下育苗装置”,利用可降解材料和冷凝原理与技术,形成辅助育苗的生态系统;第三,将app技术带进高原,创新草畜平衡可视化管理系统,使传统游牧智慧与卫星监测技术深度融合;最后,将现代科技与草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兼具人文风土人情,将退化草甸转化为兼具生态服务、牧业提升与文化传承功能的生命共同体,为高海拔地区人地关系重构提供示范样本。

专家评语

该方案通过本土草种免耕补播、无人机精准防治虫害,恢复退化草场植被覆盖率达。设计融合传统放牧智慧与现代循环农业,构建牧草-牲畜-土壤共生系统,实测碳汇能力提升,牧民年收益增长。方案实现生态修复与牧业振兴协同,为高寒草原可持续治理提供创新范式,完美契合“生态优先、永续利用”评审原则。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