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脉:街巷新生
Follow the pulse: street new life

主创设计:秦志祥

设计成员:李金宇、张喆

指导老师:雷晶晶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9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综合建筑

0
热度:10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循脉:街巷新生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雷晶晶

主创姓名:秦志祥

成员姓名:李金宇、张喆

设计时间:2025-01-07

项目地点:武汉市左岭大道与科技二路交汇处

项目规模:10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综合建筑

前期调研与方案概念提出

设计说明

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社区公共空间常因功能隔离与物理壁垒而丧失活力。本设计以建筑类型学为内核,提出“循脉·街巷新生”理念,通过重构传统街巷的空间语法与渗透性机制,打造集体育、便民、文化、托养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体,实现多元人群自发、自由、无障碍的场所共享与社会共生。
设计跳脱传统功能“等级化”模式,以三重渗透理论重塑空间逻辑:通过单元拆分—墙体消解—系统叠加,构建自由平面与漫游式路径,破除空间界限。同时,转译传统街巷类型学,提取“街道—里巷—场院”层级关系,将其解构为廊桥、巷道、院落等现代语汇,形成水平与垂直交织的“三维街巷网络”。体育中心与文化中心以体量错动释放广场;便民服务与托养中心通过廊桥延伸功能;8处院落适应动静分区需求,容纳展览、休憩、社区剧场等场景,激活边缘消极空间。
本设计以类型学转译与空间渗透性为工具,将传统街巷转化为现代社区的精神容器,通过空间去等级化与路径自主性,营造包容、松弛的场所环境,让不同人群在漫游中相遇,在渗透中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与社区、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共荣。

设计原则与多维度分析

空间爆炸图与建筑节点透视图

空间爆炸图与建筑节点透视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创新融合类型学转译与渗透性空间理念,重构传统街巷逻辑,破解高密度社区的封闭化痛点。通过“三重渗透体系”营造非等级化漫游路径,以散落式体块、两级高差与空中廊桥串联八大院落,实现多元功能共生与人流动态交织。方案突破空间壁垒,以地域性语法重塑社区基因,为城市公共建筑提供兼具活力与温度的创新范式。

设计亮点

类型学转译:解构传统“街-巷-院”层级,以廊桥、退台、悬浮体块重塑三维街巷网络,植入地域记忆基因。
三重渗透系统:空间(垂直/水平)、功能(刚性需求弹性共享)、视线(院落嵌套/廊桥交织)多重渗透,消除人群交互壁垒。
动态散点拓扑:通过两级高差+散落体块构成“立体聚落”,8处院落承载展览、市集等社区事件,激活边缘灰空间价值。
适老关怀革新:首层局部抬升释放公共地面,托养中心植入无障碍折叠墙、遮阳帘等交互性适老模块,促进代际共融。
文化场景裂变:可开合铝板立面+旋转舞台实现室内外剧场模式切换,模糊功能边界,使社区文化从被动承接转向主动生长。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