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书吧—会呼吸的生态教具
Snail Book Bar - Ecological teaching aids that can breathe

主创设计:伍国良  伍国良

指导老师:任洪国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9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文化建筑

4
热度:62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蜗牛书吧—会呼吸的生态教具

院校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任洪国

主创姓名:伍国良  伍国良

设计时间:2025-01-29

项目地点: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文化建筑

▲效果图

  当书吧不再是被动的物理容器,而是成为“会呼吸的生态教具”。当晨光透过光伏百叶在书页上写下光的诗句,当雨水顺着锈钢链演奏水文循环的乐章,当往届学生的环保誓言在脚下悄然发光,建筑本身即成为最生动的可持续宣言———在这里,每一次翻书都在参与碳的舞蹈,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共生的智慧,让绿色制造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参数,而是可触摸、可品味、可传承的生命诗学。

设计说明

编织自然与建筑的双螺旋,以”碳循之环”为核心理念,构建"材料循环-能源自洽-空间共生"三位一体的可持续系统。通过建筑实体成为校园生态教育的活体标本。理念内核:从“机械容器”到“生态有机体”,摒弃传统建筑的静态消耗模式,将书吧视为“校园生态循环的活性节点”,通过三大维度重构建筑本质:物质循环:以“零废弃”为目标,构建从材料生产、建造使用到解体再生的闭环链条;能量流动:建立光伏、生物能、人体动能多级联动的微电网系统;信息共生:让建筑空间成为记录碳足迹、物种变迁、知识传递的立体数据库。理念可视化:触达五感的可持续启蒙:嗅觉叙事:建筑周围种植薄荷、迷迭香等驱虫植物,替代空调新风系统的化学过滤;触觉界面:太阳能集热板与铜质扶手一体化设计,冬季供暖时扶手温度恒定在36℃,模拟人体皮肤触感;味觉记忆:雨水收集系统末端连接香草种植槽,学生可用过滤后的雨水冲泡草药茶,完成“云—雨—茶—人”的物质循环体验。项目中引入智能化与绿色制造技术、智慧能源系统,创造出绿色制造与和谐共生的三重对话—以“生长之书”构建自然、人文与时间的可持续叙事。

▲建筑分析图纸

  项目选址于河北省邯郸市一大学校园。场地西侧为道路,被绿地环绕,景色优美,且又有水体,设计策略即将建筑融于自然,成为环境的有机体。建筑主体似浮于水面之上,基座使用30%再生骨料混凝土,减少天然砂石消耗,可降低混凝土生产能耗30%以上,而抗压强度可达传统混凝土的90%,建筑主体结构成螺旋形环绕而上,可将水景、绿地最大程度的引入建筑,为读者在阅读的闲暇之余眺望远方,亦可感受池中三两条小鱼戏水之乐。

▲室内节点效果图

  建筑内侧设置环形坡道,坡度缓慢,读者可通过坡度达到阅读阶梯平台,也可上到顶部的观景平台。建筑设置5处阅读阶梯平台,读者可去到任何的阅读阶梯平台观赏不同的美景,在阅读的同时感受生态。建筑的核心设置阅读区,呼吸书架内嵌螺旋藻光生物反应管,利用学生阅读时呼出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年固碳量相当于种植30棵白桦树。

▲建筑技术图纸

  二层部分出挑,视线得到延伸,悬挑空间打破室内外边界,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楼板设置了气凝胶隔热板,在用于外墙保温时,建筑冬季采暖能耗减少40%,环绕而上的曲面玻璃为透光型碲化镉光伏玻璃,每平方米年发电量152kWh,多余电力驱动庭院下方的地下水循环泵,形成冷热辐射地板系统。外围护结构主要为钢结构,是建筑的主要承重体系,同时丰富了建筑的表皮。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绿色制造”与“和谐共生”为核心,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成为培育可持续意识的“生态教具”,诠释了建筑作为人与自然共生媒介的当代价值。项目引入智能化与绿色制造技术、智慧能源系统,突破了传统绿色建筑的单一技术堆砌模式,构建了“材料循环-能源交互-人文叙事”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设计亮点

本设计以“绿色制造”与“和谐共生”为核心,通过创新技术、生态理念和人性化空间的融合,打造一座兼具功能性、可持续性与人文关怀的校园书吧。方案突破传统校园建筑的封闭性,以“建筑即教育工具”为内核,通过可触、可感、可参与的绿色技术场景,将生态理念渗透至日常校园生活。其模块化、低技策略与智慧运维模式,为中小型公共建筑提供了可复制的碳中和样本,亦成为培育青年一代生态责任感的孵化器。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