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曹文清
指导老师:姚健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8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公共空间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无界智行— 西九龙TOD导向下的景观弹性空间系统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姚健
主创姓名:曹文清
设计时间:2024-10-07
项目地点:香港西九龙
项目规模:30公顷左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空间
平面图以及前期的设计分析
平面图的设计理念:以 “空间弹性、生态韧性、文化柔性” 为核心,基于TOD理念与弹性空间理论,重构高密度城市中割裂的滨水地带。通过“缝合城市肌理-激活灰色空间-重叙事”策略,打造生态自循环、功能多元化、文化可感知的可持续公共空间,实现“自然-场地-人”的动态平衡。
设计说明
用户分析以及场地的设计目标构建
设计以 “需求导向的参与式设计” 为方法论框架,提炼出西九龙居民对休憩空间短缺、文化展示缺失、弹性活动场地需求三大痛点;继而结合TOD理论制定 “线性公园缝合社区-模块化设施激活灰空间-遗产廊道唤醒归属感” 分级响应策略;最终通过社区工作坊与数字孪生模型验证,确保设计方案精准回应当地人群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关系需求,形成 “数据采集-需求转化-空间应答” 的完整闭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真实诉求的高度适配。
设计策略的展示以及部分效果图
设计策略通过 “空间缝合-功能激活-文化叙事” 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以 景观廊桥 为核心纽带,串联地铁枢纽、滨海绿地与商业区,缝合62%的割裂空间,构建“步行优先、无缝链接”的TOD网络;桥下灰空间植入模块化社区花园与雨水滞蓄设施,激活闲置区域功能;同时,廊桥本身作为文化载体,嵌入锈钢板码头记忆墙与AR导航装置,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地标,形成“交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廊道系统,实现空间缝合、功能激活与文化叙事的协同共生。
鸟瞰图以及其他景观节点
通过多层次通过多层次效果图展示,设计将 “生态修复-功能激活-文化叙事” 融于一体,为高密度城市滨水空间提供了可感知、可复制的创新范式。效果图展示,设计将 “生态修复-功能激活-文化叙事” 融于一体,为高密度城市滨水空间提供了可感知、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