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溯源,梯田叠梦——乡村振兴背景下云端转译的尼美村景观规划设计
Red Rice Heritage, Terraced Dreams—-A Cloud - base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iemei Villag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主创设计:宋磊  胡星夜 徐伟婷

设计成员:曹楠 周琬琰

指导老师:姜鑫  李晨阳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8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乡村振兴

0
热度:172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红米溯源,梯田叠梦——乡村振兴背景下云端转译的尼美村景观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

指导老师:姜鑫  李晨阳

主创姓名:宋磊  胡星夜 徐伟婷

成员姓名:曹楠 周琬琰

设计时间:2025-03-19

项目地点: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乐育乡尼美村

项目规模:3.37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溯源分析图

“一瓢红河水,一碗红米饭。千杯红米酒,不归长街宴。”从前,生活在尼美村的小小哈尼族世代在这哀牢山深处,精耕细作,从未受到外界打扰。在传统农耕文明式微后,尼美村的哈尼族聚居地面临梯田荒废、生态退化、文化断层的困境。随着数字时代赋能,通过激活非遗记忆、重塑在地美学,正以"微型化传承、红色基因浸润、文化醇度提升、韧性发展突破"的创新路径,构建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可持续发展样本,为民族文化复兴与乡村振兴开辟新范式,展现出红米“小、红、醇、韧”的独特品质。

设计说明

尼美村设计说明:海拔千米的尼美村,哈尼梯田与红米种植承载千年农耕文明。尼美村的哈尼梯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更是哈尼族人民千年农耕文明的象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梯田面临生态退化、文化传承断裂等挑战。如何应对梯田生态退化、文化传承断裂的挑战?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让哈尼梯田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基于"传承与创新共生、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理念,设计以数字赋能景观,突破时空限制,解锁尼美村与过去、现状、未来的无限潜能。通过水系改造、植被恢复、生态浮岛等生态修复手段,重新构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和谐共生的自循环生态系统;以红米"小、红、醇、韧"的独特品质为核心,打造红米文化体验、梯田观光旅游、数字化乡村体验等场景,重塑人与场地的物质交换与文化传承纽带;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场景、活化传统农耕智慧,让哈尼梯田挣脱时间桎梏,在数字化时代涅槃重生。设计将尼美村打造为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使千年农耕文明在现代语境中延续生命力,实现自然、人文、科技的多维对话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分析与规划思路图

海拔1850米的尼美村,哈尼梯田与红米种植承载千年农耕文明,却因现代化冲击面临生态退化、文化断层、产业单一困境。设计以“红韵再生·四素同构”为核,秉持“生态为基、数字为翼、文化为魂”理念,通过红(文化活化)的3D扫描技术重构“蘑菇房”建筑记忆,小(精准产业)的GIS游线规划串联“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生态链,醇(精神传承)的数字孪生平台传播哈尼长街宴与马帮文化,韧(生态韧性)的木刻分水法与智能传感器协同修复梯田自循环系统。施工技术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以生态浮岛净化水质、垂直花园固土保水,结合红河橙古树群落保护提升生态韧性。通过带形村落肌理与梯田木刻分水动态流程图,叠加传感器数据可视化与马帮AR互动装置,将哈尼服饰的红、黄、绿元素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符号。最终形成“三生融合”振兴路径,为偏远乡村提供“山海对话”的可持续样本。

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融合策略图

基于"传承与创新共生、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理念,设计以数字化技术重构传统哈尼梯田文化体验空间。通过记忆像素砖、摩尔纹动态记忆墙等互动装置,将千年农耕文明转化为可触摸的现代叙事语言;螺旋生产塔以传统竹木结构为基底,结合光伏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塑造文化传承与生态可持续的双重地标;红米文化体验区、马帮文化互动场与数字化乡村体验馆形成时空折叠的复合场景,构建"历史记忆-生产实践-未来想象"的沉浸式游览体系。施工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装置快速迭代,AR技术与传统工艺材料结合创造虚实交融的空间体验,生态浮岛与水系改造形成自循环系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设计最终通过物质空间重构与文化基因激活,使尼美村从生态退化的传统村落转型为集农耕文明传承、数字科技体验、可持续生态实践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实现自然生态、人文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共荣。

生态治理与产业规划协同策略图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梯田生态系统退化、文化传承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破解传统农耕模式与现代发展的矛盾?如何用科技手段激活梯田生态系统自循环能力?如何重塑哈尼族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基于 "生态修复为基、数字赋能为翼、文化传承为魂" 的设计理念,以 "梯田智慧再生" 为核心,通过三大策略实现场地复兴:一、生态重构 —— 采用木刻分水法与智能传感器结合的生态治理技术,构建 "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 四级联动的自循环系统,配合生态浮岛与垂直花园设计,恢复梯田生物多样性;二、产业升级 —— 搭建 "红米全产业链数字平台",通过模块化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结合智能瞭望台与数字监测系统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构建 "种植 - 加工 - 文旅" 三产融合模式;三、文化活化 ——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千年农耕场景,打造 "时空折叠" 体验馆,通过红米文化市集、梯田数字艺术展等载体,让传统农耕智慧在元宇宙中延续。设计通过水流线条与绿色植物图案的生态细节展示,结合产业链可视化图谱与微气候调节塔的综合效果呈现,最终将尼美村塑造为集生态示范、智慧农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数字乡村样板,实现 "生态 - 经济 - 文化" 三维可持续发展。

设计感悟

本项目对尼美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产业规划进行系统创新策略,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构建自循环生态体系,保护传承哈尼梯田文化,提升游客参与感,延伸优化产业链。且融合传统与现代打造文化、生态、休闲融合的乡村旅游胜地,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新范式,具有显著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设计亮点

面对尼美村人、自然与场地之间失衡的矛盾,使用地域文化与现代需求融合理论深入分析其生态、经济、文化价值。在尊重场地原有历史肌理的情况下,提出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产业优化四个主题,通过水系改造、植被恢复、生态浮岛、记忆像素砖装置、螺旋生产塔、数字化乡村体验区、红米文化体验区、红米产业链延伸等手段,使场地达到生态自循环、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经济可持续的规划效果。

专家评语

该方案以红米产业为纽带,将千年哈尼梯田"四素同构"智慧转译为云端可视景观系统,通过稻鱼鸭共生模块实现生态修复与亩产收益双提升。植入AR导览与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种植-加工-文旅"产业链,带动社区年均增收,完美契合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与数字创新的融合路径。

设计方案通过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构建尼美村自循环生态体系,保护传承哈尼梯田文化,提升游客参与感,延伸优化产业链,探索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范式。设计思路清晰、布局合理、图面表达技法较好。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