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欣雨 杨鹏程 刘春林
设计成员:戴鑫源 任正扬
指导老师:王博 潘远智 王博、潘远智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7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驼铃巷陌·石榴新生
院校名称:兰州大学-其它-资源环境学院
指导老师:王博 潘远智 王博、潘远智
主创姓名:刘欣雨 杨鹏程 刘春林
成员姓名:戴鑫源 任正扬
设计时间:2025-03-19
项目地点: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骆驼巷
项目规模:0.15k㎡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现状问题与策略生成
骆驼巷与柏树巷作为古丝路的历史遗珠,曾因商贾云集而兴盛,却在城市扩张中陷入文化隐没、经济衰退与空间割裂的困境。废弃铁轨横亘社区,民族符号散落于零散的民族建筑与夯土院落,公共空间凋敝,同质化更新威胁场地独特性。设计以“文化组装+智慧共生”为核,提出物理空间组装、社会网络组装、生态资源组装和数字孪生组装四大策略。
通过模块化空间、智能监测与社区共建机制,项目将破碎的场地编织为文化传承、经济自足与生态平衡的共生网络,重塑丝路节点的当代生命力。
设计说明
▲物理空间组装
以废弃铁轨为脉,线性公园串联手工艺市集与步行道,保留铁轨原貌,上方架设民族镂空“民族团结连廊”,光影斑驳间缝合割裂空间;AR技术嵌入关键节点,虚拟商队与历史场景激活文化记忆。口袋公园散落社区,共享农园以夯土矮墙围合,模块化种植箱与雨水花园共生,兼具生态教育与休憩功能。空中廊道以坡屋顶连廊衔接清真寺与轨道公园,下层嵌充电桩、直饮水点,上层为观景平台,镂空花窗投下石榴籽纹样的光斑。三者交织,旧轨新生为贯通历史、生态与生活的立体网络。
▲物理空间组装、社会网络组装及数字孪生组装
物理空间组装
屋顶花园以“石榴籽”为灵感,融合民族几何纹样铺装与耐旱植物(沙枣、骆驼刺),搭配木质廊架与智能滴灌,打造空中绿洲;夜间灯光勾勒清真寺剪影,成为生态与信仰共生的观景台。折叠民族市集沿铁轨南侧社区街道展开,模块化预制单元灵活组合。兰州四合院保留夯土墙体,嵌入现代卫浴与智能家居,立面以黄河水波纹与石榴籽浮雕装饰,传统院落蜕变为文化民宿与社区工坊。
社会网络组装
社区图书馆以阶梯式空中连廊衔接轨道公园,馆内设民族典籍区与AR互动屏,中庭天井引入自然光与绿植墙,成为代际对话枢纽。“祖孙工坊”定期举办砖雕、刺绣培训,老者传艺、青年创新;四季节会以古尔邦节、开斋节为轴,衍生“夯土记忆”工作坊、“丝路新生”手作展,居民与游客共绘文化长卷。“时间银行”积分联通手作体验、农园收益与社区服务,形成内生互助网络。
数字孪生组装
物联网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经济数据与游客热力,AI优化市集业态与灌溉策略;AR技术嵌入线性公园,扫码触发虚拟商队与驿站贸易场景,历史在指尖重生。区块链溯源非遗产品,确保技艺“可查可赠”;居民APP集成监测报告、工单报修与积分兑换,隐患随手拍触发智能响应。数据如丝路之网,串联文化活态传承、资源循环与社区自治,让更新可持续生长。
规划以“空间-社会-数字”三重编织,项目重塑丝路节点的生命力,为多民族旧城更新提供可复制的韧性范式。
▲生态资源组装
兰州年均300毫米的雨水,是荒漠中的珍珠。设计以“收、蓄、活”为脉络,构建海绵系统:屋顶与广场透水铺装如筛,导流沟织网,将雨水汇入地下蓄水池;共享农园滴灌管网优先调用雨水,滋养沙棘、藜麦等耐旱作物,节水亦固土。
社区内的厨余发酵为农园沃土,塑料重塑为市集展台,旧陶罐化身雨水导流器,链式导雨器垂落檐下,将水滴引入陶罐储水,既续农耕之力,又成乡土诗景。共享农园以夯土矮墙围合,模块化种植箱与雨水花园共生,居民在此播种、采摘,废旧枕木搭作休憩长椅,锈迹与绿藤共舞。垃圾分类点隐于民族纹样绿墙后,智能屏指引投放,积分可换农作收成,让“零废弃”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灰水经生态滤池净化,回灌农园;铁轨旁“再生实验室”内,旧布拼贴为民族挂毯,废纸重造为手作书册。水与废物循环相扣,每一滴雨、每一片废料,皆在土地与文化中重获新生——这里是绿意与记忆交织的绿洲,亦是兰州干旱大地上,写给未来的生态长诗。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