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景观·北京丰台站南枢纽城市综合体设计
Landscape: Urban Complex Design for the Southern Hub of Beijing Fengtai Station

主创设计:张哲

设计成员:韩雪婷 吴瑞雪

指导老师:王鑫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6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综合建筑

0
热度:13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大地景观·北京丰台站南枢纽城市综合体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鑫

主创姓名:张哲

成员姓名:韩雪婷 吴瑞雪

设计时间:2024-08-20

项目地点:北京市丰台区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315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综合建筑

▲大地景观·立体融合

设计背景
铁路网络的逐渐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高铁站也由1.0时代发展至4.0 时代。枢纽的功能从解决人员集散问题的交通站场,逐步转变为城市活力的中心。枢纽1.0时代,功能纯粹、空间单纯、站房内无商业空间,主要作为城市的门户存在。枢纽2.0时代,功能逐渐复合化,换乘集成化,在车站内部引进商业,但与城市的联系程度较弱。枢纽3.0时代,减少与城市的冲突和矛盾,开始利用枢纽来完善城市结构。枢纽4.0时代,整合城市功能,打破城市和铁路之间的裂隙,站域成为城市的核心区。本设计以“站城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使用者(市民和乘客)生活及乘车需求为出发点,探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周边重点建筑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及设计。
曾经为新中国筑起白色城墙的莺歌海盐场,面对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莺歌海盐场往日的辉煌逐渐褪去,昔日的熙熙攘攘的生产生活景象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杂草荒芜、毫无生机的废弃地。如何重构场地内的生境,让其成为可以自循环的生态体系?如何重建周围居民与场地的关系,让人与场地的联系得以和谐可持续?如何重拾莺歌海精神,让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基于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域技术特征、社会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深入挖掘莺歌海盐场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提出生态重建,人地重联,精神重拾三大策略。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TOD站城融合、生态绿谷、多维度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与自然景观,构建“站·城·自然”三位一体的超级城市综合体。设计旨在打破铁路割裂效应,缝合城市空间断层,打造兼具高效交通组织、复合业态承载与生态人文体验的城市活力核心。
采用垂直分层策略,地下空间深度衔接轨道交通系统,地面层集约化布局公交枢纽,空中连廊串联铁路站房与商业载体,形成从地下至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多层次公共空间渗透,实现交通换乘与城市生活的无缝衔接。
以东西向城市通勤轴、南北向站城联动轴及环形交通带构成空间骨架,通过流线型建筑形态柔化铁路廊道硬质边界,利用坡地景观界面消解大体量建筑的视觉压迫,重塑连续开放的城市界面。运用大地景观叙事,建筑形态灵感源于北京西山地质脉络,通过流线型体量解构与地形重塑,将建筑基底自然融入场地高差。建筑轮廓模拟山势起伏,形成与丰台站主轴线呼应的动态景观序列,实现人工构筑物向自然地貌的渐进过渡。
生态化界面营造,通过阶梯式景观平台、生态排水设施与透光围护结构的集成设计,构建可参与式生态界面。建筑表皮如自然坡地般延展,形成可供市民休憩、活动的城市绿毯,模糊建筑与公园的物理边界。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基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铁路五线交汇核心区,是丰台火车站重要配套工程。本项目以“TOD站城融合、生态绿谷、多维度共生”为核心理念,通过整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与自然景观,构建“站·城·自然”三位一体的超级城市综合体。设计旨在打破铁路割裂效应,缝合城市空间断层,打造兼具高效交通组织、复合业态承载与生态人文体验的城市活力核心。
·立体融合开发 
采用垂直分层策略,地下空间深度衔接轨道交通系统,地面层集约化布局公交枢纽,空中连廊串联铁路站房与商业载体,形成从地下至空中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多层次公共空间渗透,实现交通换乘与城市生活的无缝衔接。
动态空间织补 
以东西向城市通勤轴、南北向站城联动轴及环形交通带构成空间骨架,通过流线型建筑形态柔化铁路廊道硬质边界,利用坡地景观界面消解大体量建筑的视觉压迫,重塑连续开放的城市界面。

▲多维共生·大地景观

·形态生成逻辑
大地景观叙事,建筑形态灵感源于北京西山地质脉络,通过流线型体量解构与地形重塑,将建筑基底自然融入场地高差。建筑轮廓模拟山势起伏,形成与丰台站主轴线呼应的动态景观序列,实现人工构筑物向自然地貌的渐进过渡。
生态化界面营造,东侧主立面采用草坡护岸系统,通过阶梯式景观平台、生态排水设施与透光围护结构的集成设计,构建可参与式生态界面。建筑表皮如自然坡地般延展,形成可供市民休憩、活动的城市绿毯,模糊建筑与公园的物理边界。
·景观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渗透,沿铁路廊道打造立体生态绿谷,通过跨层种植体系、空气循环腔体与微气候调节装置的协同作用,形成贯通地下至屋面的生态廊道。屋面绿化系统采用本土植物群落,构建与城市环境共生的空中森林。
多维公共空间——  
城市阳台:空中观景平台形成俯瞰站城全景的视觉通廊  
岩瀑中庭:地下空间引入生态水景与岩地景观,塑造沉浸式自然体验  
云顶花园:屋面绿化为城市提供可游可憩的立体公园

▲生态界面·流动体量

·交通组织策略  
三维分流体系,地下层布局集约化接驳设施,地面层设置公交优先通道,空中连廊构建纯步行系统,通过垂直分层实现人车高效分流。换乘节点采用多模式集成设计,确保各交通方式间短距便捷转换。
智慧运营支撑,集成客流监测与动态疏导系统,通过智能标识、弹性通道与候车区调控,实现高峰时段客流均衡分布。空间导向系统融合建筑形态特征,强化使用者空间认知效率。

设计感悟

高铁站在枢纽4.0时代,整合城市功能,打破城市和铁路之间的裂隙,站域成为城市的核心区。本设计以“站城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使用者(市民和乘客)生活及乘车需求为出发点,探讨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周边重点建筑协调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及设计。

设计亮点

设计通过“地形建筑学”手法重构站城关系,将交通枢纽转化为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流动的空间形态既呼应铁路的动态特质,又通过生态界面软化城市与基础设施的对抗性;立体复合的功能组织既满足高效运营需求,又创造容纳公共生活的城市容器;多维渗透的绿色系统既修复场地生态,又重塑市民对基础设施空间的感知方式,最终实现交通枢纽从功能机器向城市公共生活的转型。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