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语河畔--天津大运河文化生态湿地公园改造设计
Senyu Riverside - Tianjin Grand Can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Wetland Park Renovation Design

主创设计:苏晴

指导老师:陈岩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6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0
热度:8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森语河畔--天津大运河文化生态湿地公园改造设计

院校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岩

主创姓名:苏晴

设计时间:2025-02-06

项目地点:北辰区瑞辰路与运河东路交叉口西的运畔公园

项目规模:158304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设计理念与总平面图

设计理念:本生态湿地公园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风景、休闲游憩、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保育类生态湿地公园。公园定位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的天堂,旨在重现河流生机,让万物复苏,同时链接人们的生活,传承文化遗产。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融合东方文化元素,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湿地文化长廊采用中式建筑风格,搭配木质结构与雕刻,展示湿地文化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观鸟阁以古风亭台为灵感,提供舒适观鸟设施,让游客感受自然之美。喂鸟区和蛙声伴客区则通过互动设计,增强游客与自然的亲近感,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观鱼区和湿地植物体验区是公园的核心,采用现代水循环与生态养殖技术,种植丰富水生植物,设置科普标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长知识。设计风格上,我们不设限,鼓励创新与多样性,注重满足大众日常需求,打造便捷、舒适、环保的休闲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公园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质量,还体现了绿色智造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享受现代生活品质的理想场所,真正实现了绿色智造与和谐共生的目标。

设计说明

本生态湿地公园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风景、休闲游憩、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保育类生态湿地公园。公园定位为水生植物和鸟类的天堂,旨在重现河流生机,让万物复苏,同时链接人们的生活,传承文化遗产。
在设计中,我们充分融合东方文化元素,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湿地文化长廊采用中式建筑风格,搭配木质结构与雕刻,展示湿地文化知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观鸟阁以古风亭台为灵感,提供舒适观鸟设施,让游客感受自然之美。喂鸟区和蛙声伴客区则通过互动设计,增强游客与自然的亲近感,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观鱼区和湿地植物体验区是公园的核心,采用现代水循环与生态养殖技术,种植丰富水生植物,设置科普标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增长知识。设计风格上,我们不设限,鼓励创新与多样性,注重满足大众日常需求,打造便捷、舒适、环保的休闲空间。
通过合理规划,公园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质量,还体现了绿色智造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享受现代生活品质的理想场所,真正实现了绿色智造与和谐共生的目标。

前期分析与概念推演

植物配置:芦苇生命力强、生长快,适应环境广,湖边开花时美观,是固堤造陆、净化水质的先锋植物。水杉耐寒耐湿、生长迅速,是秋叶观赏树种,可营造“漂浮森林”景观。挺水植物如千屈菜、菖蒲等和浮水植物如睡莲、浮蓬草等,既满足生态需求,又丰富景观层次,提升公园生态与美学价值。

生态修复

设计亮点:缓冲带通过地形设计,营造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的气候,加强隔离,降低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影响。创造两栖类、鸟类等动物栖息环境,构建物种迁徙、基因交换的廊道。构建“水陆交替带 - 邻水区 - 中间过渡区 - 近陆区”模式,强调本土化的植物群落构建。通过提升生境丰富度、加强栖息地建设、促进植物群落正向演替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本土适应能力的湖滨带湿地系统。

鸟瞰图展示

本项目紧扣大赛主题,打造了集生态、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湿地公园。通过创新设计,营造水生植物和鸟类天堂,重现河流生机,同时满足大众日常需求,提升生活品质。项目注重环保节能,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结合,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文化、享受生活的优质空间,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生态价值。

设计感悟

本项目紧扣大赛主题,打造了集生态、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湿地公园。通过创新设计,营造水生植物和鸟类天堂,重现河流生机,同时满足大众日常需求,提升生活品质。项目注重环保节能,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美学结合,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感受文化、享受生活的优质空间,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生态价值。

设计亮点

本湿地公园设计亮点突出,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实用性。首先,项目紧扣“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主题,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例如,湿地文化长廊采用中式建筑风格,观鸟阁以古风亭台为灵感,既展现了传统文化韵味,又满足了现代休闲需求。
其次,设计注重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营造水生植物和鸟类栖息地,重现河流生机,打造生态岛链,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同时引入水下生态森林和水上森林景观,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此外,项目采用“最小干预”设计语言,保留场地原有生态特征,如稻田、滩涂等,同时利用地形引水,形成动态水系,使公园兼具自然科普教育和生态修复功能。在游憩空间设计上,公园设置了亲水步道、水上氧吧、环形自行车道等设施,满足了大众的日常需求,提升了生活品质。
最后,公园的设计还体现了节能和环保理念。例如,公园驿站和栈桥采用太阳能技术,为公园提供清洁能源,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设计亮点不仅提升了公园的生态价值,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优质空间,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