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往·共生》
《LaneWay·Symbiosis》

主创设计:李扬 杜文超 刘雪莹

设计成员:李胤哲 刘京雨

指导老师:冯艳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6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更新改造类-传统建筑老旧小区

0
热度:7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巷往·共生》

院校名称: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冯艳

主创姓名:李扬 杜文超 刘雪莹

成员姓名:李胤哲 刘京雨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仓巷

项目规模:33.9公顷

项目类别:其它-更新改造类-传统建筑老旧小区

项目背景与现状问题

承载城市记忆的骑楼老街,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活:传统建筑空置衰败,市井文化断层,公共空间被挤压蚕食。如何重构全龄共享的活力街巷?如何唤醒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基于微更新理念,通过三步激活策略:植入复合功能的口袋广场释放公共空间,搭建智慧平台重织邻里社群网络,以非遗活化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让老街在保留肌理的同时焕发新生。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西安莲湖区西仓巷旧城改造项目以公共区域为载体,针对文化流失与空间割裂问题,构建“缝合历史与现代"的更新模式。作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项目通过“触媒、谨慎更新"策略,将空间进行整合,形成承载市井记忆的活态容器。
空间整合方面,采用“时空编织"理念构建历史建筑、口袋公园与市集节点的网络系统。植入模块化可调节市集空间,将传统市场升级为文化商业复合体,通过三线入地工程优化基础设施,建立立体交通系统缓解拥堵。
建筑保护实施分级策略: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修缮,保留坡屋顶、等传统符号;普通民宅运用青砖与玻璃幕墙对比拼接,简化檐口线条实现古今对话。增设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提升绿化覆盖率,缓解传统街巷与现代高楼的视觉冲突
文化场景打造融合市井与回坊文化,嵌入非遗工坊、民俗展演等业态。设置砖雕投影结合的“时光记忆墙“再现历史变迁,配置可移动社区舞台满足多元活动需求,通过文化廊道串联粮仓遗址、清真寺等节点形成沉浸式体验环线。
运营管理采用“策划-设计-运营”一体化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协同机制。设立社区共建基金支持居民参与小微空间营造,培育自治能力。项目以“大时间城、大空间城、大生活城“理念,将碎片空间转化为城市记忆载体,为旧城更新提供兼顾文化存续与社会治理的新方案。

街道公共空间改善设计

该方案通过数字肌理植入、柔性空间重组、云端服务赋能三大技术路径,形成历史场景智能涌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社区能量持续再生的创新范式。既维持了传统街巷的亲切尺度,又构建出可无限延展的数字文化场域,最终实现实体空间使用效率的大大提升,文化记忆传承维度扩展的共生效应。

改造后街道

传统街区的功能滞后割裂了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联系,街巷肌理与市井文化的传承脉络面临断裂危机。通过创新性摊贩装置设计、智慧停车设施植入、弹性公共空间活化等策略,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注入现代生活基因,重构起新旧文化交融的共享社区网络。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唤醒沉睡的街巷记忆,智能设施与历史空间的共生激发出新的社区活力,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场景中实现创造性传承,重新建立起居民与街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纽带。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针对传统街区的空间割裂与文化断层问题,提出三大改造策略:将居民区周边街巷升级为非遗主题摊贩集群,传统纹样与现代模块化设计碰撞出新市井活力;在交通枢纽嵌入智慧立体停车系统,以青砖幕墙与光伏顶棚延续古韵;将废弃院落转化为弹性共享空间,设置移动戏台与数字文化墙。改造后的街区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载体——老者对弈于改良骑楼下,青年借AR解码砖雕历史,孩童在虚实交织的古井旁嬉戏,共同编织出有温度的未来社区图景。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时空编织“理念整合历史建筑、市集与绿廊,通过三线入地升级设施。首创分级保护模式,实施原真性修缮与垂直绿化缓冲带,构建非遗工坊-记忆墙-移动摊位。借”三城"理念将碎片空间转化为城市记忆容器,实现文脉传承、空间活化与社会治理三重效益,形成高密度城区有机更新范式。

设计亮点

以“时空编织“理念构建历史-现代空间网络,植入模块化市集与立体交通系统。分级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原真修缮,民宅创新青砖玻璃拼接,垂直绿化缓冲
视觉冲突。融合非遗工坊,设置可移动摊位。“触媒一空间"一体化模式,激活小微空间自治,将碎片空间转化为城市记忆容器,实现文化存续与社会治理双效平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