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李扬 杜文超 刘雪莹
设计成员:李胤哲 刘京雨
指导老师:冯艳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6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更新改造类-传统建筑老旧小区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巷往·共生》
院校名称: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冯艳
主创姓名:李扬 杜文超 刘雪莹
成员姓名:李胤哲 刘京雨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仓巷
项目规模:33.9公顷
项目类别:其它-更新改造类-传统建筑老旧小区
项目背景与现状问题
承载城市记忆的骑楼老街,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失活:传统建筑空置衰败,市井文化断层,公共空间被挤压蚕食。如何重构全龄共享的活力街巷?如何唤醒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基于微更新理念,通过三步激活策略:植入复合功能的口袋广场释放公共空间,搭建智慧平台重织邻里社群网络,以非遗活化培育文化消费新场景,让老街在保留肌理的同时焕发新生。
设计说明
街道公共空间改善设计
该方案通过数字肌理植入、柔性空间重组、云端服务赋能三大技术路径,形成历史场景智能涌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社区能量持续再生的创新范式。既维持了传统街巷的亲切尺度,又构建出可无限延展的数字文化场域,最终实现实体空间使用效率的大大提升,文化记忆传承维度扩展的共生效应。
改造后街道
传统街区的功能滞后割裂了历史空间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联系,街巷肌理与市井文化的传承脉络面临断裂危机。通过创新性摊贩装置设计、智慧停车设施植入、弹性公共空间活化等策略,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注入现代生活基因,重构起新旧文化交融的共享社区网络。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唤醒沉睡的街巷记忆,智能设施与历史空间的共生激发出新的社区活力,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场景中实现创造性传承,重新建立起居民与街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纽带。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针对传统街区的空间割裂与文化断层问题,提出三大改造策略:将居民区周边街巷升级为非遗主题摊贩集群,传统纹样与现代模块化设计碰撞出新市井活力;在交通枢纽嵌入智慧立体停车系统,以青砖幕墙与光伏顶棚延续古韵;将废弃院落转化为弹性共享空间,设置移动戏台与数字文化墙。改造后的街区成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载体——老者对弈于改良骑楼下,青年借AR解码砖雕历史,孩童在虚实交织的古井旁嬉戏,共同编织出有温度的未来社区图景。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