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周飞宇
设计成员:顾子豪 刘仪荻 匡力远
指导老师:贺丽洁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5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更新改造类 - 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绿意织补,新绣苗乡——基于织补理论的丹寨汞矿微城剧场构建
院校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贺丽洁
主创姓名:周飞宇
成员姓名:顾子豪 刘仪荻 匡力远
设计时间:2024-12-12
项目地点:贵州省丹寨县汞矿废弃地
项目规模:1.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更新改造类-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总鸟瞰图及场地认知
本项日以“文旅沉浸式体验景点”为目标,针对贵州丹寨废弃汞矿进行重新规划与激活。
场地位于山谷,地形狭长其起伏较大,现存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由于场地长度较大,规划分为东区与西区,通过一条旧矿隧道连接。
设计说明
总平面图及规划策略分析
项目在融入丹寨城市文旅发展线路的基础上,通过“工业文化、生态白然与非遗文化”的织补与融合,构建具有场地记忆与体验深度的“城市微剧场”。
东区工业区鸟瞰图及规划分析图
东区以工业遗产为核心,一条主轴串联工业区与商业区,形成了“一轴、两剧场、四院、四节点”的滨水开放体系,在规划中:
一轴:指东西连接商业与工业的步行式轴线。
两剧场:根据场地景观与山地优势,打造两大滨水与台地特色剧场。
四院:整合场地功能,划分四个不同性格的院落,形成层层递进的暗线,并依次向景观河打开。
四节点:沿着轴线设置不同观景节点与平台,并与院落呼应对景,营造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打造景观活力骨架。
西区非遗区鸟瞰图及规划分析图
西区以非遗民族文化与休闲民宿为核心功能,形成工业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对话空间,在规划中:
非遗民族文化区:引入丹寨当地的文化内容,通过展示馆、手工坊与表演场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场地体验
民宿与度假区:利用原有建筑改造特色民宿,结合场地自然环境打造隐于山谷的休闲度假空间。
秘境探索与梯田植入:布置梯田曲径与滨水步道,让游客在步行过程中感受自然与文化的融合,营造“曲径通幽”的独特体验感。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本设计以文旅为导向,巧妙融合多元文化,东西区规划各有特色,构建起富有深度与活力的废弃矿地改造典范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