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织补,新绣苗乡——基于织补理论的丹寨汞矿微城剧场构建
Green Stitches, Renewed Miao Homeland: Constructing the Danzhai Mercury Mine Micro-Theater District through Stitching Theory

主创设计:周飞宇

设计成员:顾子豪 刘仪荻 匡力远

指导老师:贺丽洁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5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更新改造类 - 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5
热度:8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绿意织补,新绣苗乡——基于织补理论的丹寨汞矿微城剧场构建

院校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贺丽洁

主创姓名:周飞宇

成员姓名:顾子豪 刘仪荻 匡力远

设计时间:2024-12-12

项目地点:贵州省丹寨县汞矿废弃地

项目规模:1.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更新改造类-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总鸟瞰图及场地认知

本项日以“文旅沉浸式体验景点”为目标,针对贵州丹寨废弃汞矿进行重新规划与激活。
场地位于山谷,地形狭长其起伏较大,现存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由于场地长度较大,规划分为东区与西区,通过一条旧矿隧道连接。

设计说明

本项日以“文旅沉浸式体验景点”为目标,针对贵州丹寨废弃汞矿进行重新规划与激活。在融入丹寨城市文旅发展线路的基础上,通过“工业文化、生态白然与非遗文化”的织补与融合,构建具有场地记忆与体验深度的“城市微剧场”。场地位于山谷,地形狭长其起伏较大,现存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由于场地长度较大,规划分为东区与西区,通过一条旧矿隧道连接。

东区以工业遗产为核心,一条主轴串联工业区与商业区,形成了“一轴、两剧场、四院、四节点”的滨水开放体系,在规划中:
一轴:指东西连接商业与工业的步行式轴线。
两剧场:根据场地景观与山地优势,打造两大滨水与台地特色剧场。
四院:整合场地功能,划分四个不同性格的院落,形成层层递进的暗线,并依次向景观河打开。
四节点:沿着轴线设置不同观景节点与平台,并与院落呼应对景,营造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打造景观活力骨架。

西区以非遗民族文化与休闲民宿为核心功能,形成工业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对话空间。在规划中:
非遗民族文化区:引入丹寨当地的文化内容,通过展示馆、手工坊与表演场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场地体验
民宿与度假区:利用原有建筑改造特色民宿,结合场地自然环境打造隐于山谷的休闲度假空间。
秘境探索与梯田植入:布置梯田曲径与滨水步道,让游客在步行过程中感受自然与文化的融合,营造“曲径通幽”的独特体验感。

总平面图及规划策略分析

项目在融入丹寨城市文旅发展线路的基础上,通过“工业文化、生态白然与非遗文化”的织补与融合,构建具有场地记忆与体验深度的“城市微剧场”。

东区工业区鸟瞰图及规划分析图

东区以工业遗产为核心,一条主轴串联工业区与商业区,形成了“一轴、两剧场、四院、四节点”的滨水开放体系,在规划中: 

一轴:指东西连接商业与工业的步行式轴线。
两剧场:根据场地景观与山地优势,打造两大滨水与台地特色剧场。
四院:整合场地功能,划分四个不同性格的院落,形成层层递进的暗线,并依次向景观河打开。
四节点:沿着轴线设置不同观景节点与平台,并与院落呼应对景,营造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打造景观活力骨架。

西区非遗区鸟瞰图及规划分析图

西区以非遗民族文化与休闲民宿为核心功能,形成工业文化与自然文化的对话空间,在规划中:

非遗民族文化区:引入丹寨当地的文化内容,通过展示馆、手工坊与表演场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场地体验
民宿与度假区:利用原有建筑改造特色民宿,结合场地自然环境打造隐于山谷的休闲度假空间。
秘境探索与梯田植入:布置梯田曲径与滨水步道,让游客在步行过程中感受自然与文化的融合,营造“曲径通幽”的独特体验感。

设计感悟

项目通过“工业遗产活化+非遗文化再生”双核驱动,构建多重社会价值:文化层面,以工业轴线串联汞矿遗址与非遗工坊,打造文化生产链;生态层面,打造滨水活力轴与健康步行景观带,通过梯田剧场衔接工业与自然;经济层面,创造"非遗体验-秘境旅游-民宿经济"复合体业态;社区层面,以开放院落和弹性空间促进多元交流。

设计亮点

项目一方面通过"工业遗产(汞矿)+非遗文化(苗族)"双IP叠加模式,通过东区"生产性轴线"与西区"生活性院落"的空间对位,构建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的共生网络,突破单一工业遗址改造的叙事局限。另一方面通过建筑、景观、事件三重编织,将破碎的工业废墟、失落的非遗文化、退化的生态系统重新交织为连续的文化地景。

专家评语

本设计以文旅为导向,巧妙融合多元文化,东西区规划各有特色,构建起富有深度与活力的废弃矿地改造典范 。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