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新生——闲置空间、建筑垃圾、荒芜景观的在地重生
Refactory Nexus—The localized revitalization of idle spaces, construction waste, and desolate landscapes

主创设计:池可莹  叶雨薇

设计成员:池可莹 叶雨薇

指导老师:胡越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3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更新改造类 - 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7
热度:15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老厂新生——闲置空间、建筑垃圾、荒芜景观的在地重生

院校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胡越

主创姓名:池可莹  叶雨薇

成员姓名:池可莹 叶雨薇

设计时间:2024-12-19

项目地点: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路南侧

项目规模:26100m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更新改造类-工业遗迹保护与更新

▲鸟瞰建筑废料在地利用示意图 ▲区位分析 ▲场地现状说明▲总平面图

本方案将园区中的办公楼、黑马艺校部分拆除,将主厂房、东配楼、灰渣池部分保留并改造。 本项目对热力厂特有的工业空间——除尘塔、灰渣池等因生产工艺形成的结构进行活化利用,将闲置生产设施转化为社区服务的载体,打造兼具工业记忆与创新活力的园区公共服务空间,活化利用闲置空间。本项目以厂区办公楼、黑马艺校拆除产生的混凝土、钢材、玻璃等原生材料为核心资源,将具有历史印记的锅炉房钢架、输煤廊道等工业遗构进行加固,成为承载新功能的记忆载体,将建筑废料进行在地利用。

设计说明

本方案为供热场改造设计,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路南侧,总用地面积26100m³,总建筑面积28617m³,容积率为1.09,建筑密度21%,绿地率35%。 本方案将园区中的办公楼、黑马艺校部分拆除,将主厂房、东配楼、灰渣池部分保留并改造。
·闲置空间活化利用——本项目对热力厂特有的工业空间——除尘塔、灰渣池等因生产工艺形成的结构进行活化利用,将闲置生产设施转化为社区服务的载体,打造兼具工业记忆与创新活力的园区公共服务空间。
·建筑垃圾在地利用——本项目以厂区办公楼、黑马艺校拆除产生的混凝土、钢材、玻璃等原生材料为核心资源,将具有历史印记的锅炉房钢架、输煤廊道等工业遗构进行加固,成为承载新功能的记忆载体。
·绿化景观激活生态活力——构建“垂直-地面-屋顶”三级绿化系统:将原有灰渣池改造为景观树池,主厂房室内增设盆栽绿植,办公楼加入空中景观绿化平台。将原有荒废的绿化区域,通过系统化的整治与改造,重构为兼具生态效益与区域活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合型景观体系。

▲首层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办公楼及主厂房效果图

技术图纸清晰展现改造后园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优化,景观渲染图聚焦灰渣池改造的景观树池及主厂房的玻璃绿廊室外景观,以工业遗存为骨架串联生态景观,实现工业记忆与自然生机的有机共生。

▲改造效果图▲场地拆改示意图、功能分区图、绿化分布图▲建筑策略分析图

分析图对比呈现场地更新策略:保留工业框架重塑功能空间,原生材料循环利用激活废弃结构,立体绿化体系植入荒废区域,诠释工业遗存有机更新与生态共生的设计逻辑。

▲绿化分析图▲建筑分析▲剖透视功能区示意图

剖透视渲染图展现场地活力空间与厂房结构再生逻辑,绿植分析图通过垂直-地面-屋顶三级系统,量化工业遗存与生态景观的共生关系,诠释改造后的生态效益与区域活力。

设计感悟

项目创新性地将厂区拆除的混凝土、钢材等废弃材料转化为空间营造的原料,使材料在场地内完成循环再生。改造后的园区形成“记忆-活力”双重复合结构:完整保留的工业遗址承载历史叙事,成为材料循环展示与低碳环保的范例;而植入的创客工坊、生态绿植等,则通过材料的创造性转译激发空间多样性,实现多元功能的共生融合。

设计亮点

本项目立足北京昌平区工业遗存更新,以“记忆再生·生态共融”为核心策略,将废弃热力厂转型为融合历史记忆、生态效益与社区服务的创新示范区。保留主厂房、东配楼及灰渣池等关键工业遗迹,创造性重构生产设施功能。除尘塔经玻璃幕墙覆罩成为园区精神堡垒,内部植入环形观景廊道,外立面夜间可投影热力厂历史影像;原输煤廊道改造为80米长生态艺术连廊,形成光影交织的通廊;灰渣池转型下沉式露天剧场,保留混凝土池壁原貌的同时增设阶梯座椅,成为工业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拆除建筑产生的废弃材料实现再生利用,混凝土破碎后用于铺装基层,钢材重塑为景观装置,玻璃幕墙重组为温室立面,构建起可视化的材料循环展廊。设计通过三大维度实现空间价值的全面提升:

闲置空间活化利用方面,聚焦热力厂特有的工业设施进行功能再造。除尘塔被赋予新生——外部加装通透的玻璃幕墙,内部嵌入螺旋观景楼梯与互动投影设备,使其白天成为园区地标,夜晚化身为历史影像的放映载体;深达3米的灰渣池经生态化改造,保留原始混凝土肌理的同时,池底铺设透水材料并种植耐阴植物,结合雾森系统形成如梦似幻的工业雾景庭院;80米长的封闭输煤廊道转型为生态艺术长廊,顶部天窗引入自然光线,墙面保留煤灰痕迹,地面铺装采用建筑废料再生的骨料,打造出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光走廊。

建筑垃圾在地利用方面,构建了闭环材料循环体系。拆除产生的混凝土经现场破碎,转化为建筑结构与景观矮墙的骨料,既有建筑基础巧妙转化为树池围挡;黑马艺校的钢结构梁柱被解构重组,既有钢梁变身为创客空间的顶棚骨架;废弃玻璃幕墙则通过重复利用为景观廊道上的玻璃挡板。

绿化景观激活生态活力层面,打造了立体多维的生态网络。垂直维度上,办公楼上分布多个室外绿植平台;地面系统中,国槐与新建的下沉树池构成林荫矩阵,透水铺装缝隙萌发的野花组合随季节更迭变换色彩;屋顶空间则化身空中绿洲,使工业空间与自然生态深度交融。

专家评语

该项目思路清晰,活化闲置空间,融合工业记忆与生态活力 。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