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丝上昔年·青绿重染——银丝康养空间设计
院校名称: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仇同文 李晓君
主创姓名:许文丽 张如璐 王鹤翔
成员姓名:许文丽 张如璐 王鹤翔
设计时间:2024-11-13
项目地点:淄博市周村区梅家庄村
项目规模:5.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园区景观
鸟瞰、各景观节点
将蓝印花布制作流程构建可参与的非遗叙事景观。
设计说明
项目选址淄博市周村区梅家庄村孝妇河畔,以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工艺为脉络,结合滨水生态基底与老龄化社会需求,打造“丝上昔年·青绿重染”乡村康养景观。设计以“五觉疗愈”为核心,通过“桑蚕养殖-缫丝织造-浸染成布”工艺链串联空间叙事,形成“一河之岸·六境共生”的沉浸式疗愈网络。场地总面积约5.6公顷,总平面布局以孝妇河自然曲线为轴,设置桑蚕体验园、缫丝祈福隧、彩织广场三大生产性景观,并布置声音雕刻廊、染花园、水墨斋三大艺术疗愈空间。桑蚕体验园复现传统蚕房形制,竹编蚕架与透光膜顶营造光影斑驳的育蚕场景,老人可参与采桑喂蚕等轻度劳作;缫丝祈福隧以蚕茧为原型,打造弧形竹构廊道,悬挂蓝染丝绦与祈福木牌,形成声光互动的冥想通道。彩织广场将传统织布机解构为可交互装置,嵌地灯带模拟穿梭经纬,呈现动态彩色光影。
疗愈系统深度融合五觉刺激:声音雕刻廊利用孝妇河水流动力以及风力驱动陶制风铃阵列,形成自然声景疗愈场;染花园以靛蓝染池为中心,环设板蓝根、蓼蓝等药用植物带,设置可升降染架与无障碍操作台;水墨斋借传统晒布场空间基因,通过雾森系统与水墨投影墙营造动态书画意境。滨水界面创新设计“一步一景”栈道系统,采用防滑青石板与防腐木组合铺装,串联太极冥想池、竹影台等节点,倒影成双时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画场景。
材料策略上,提取桑树皮、河卵石、老船木等乡土材料,结合透水混凝土、耐候钢等现代工艺,墙面嵌设老人集体创作的蓝染拼贴画。生态设计采用蓝草植被护坡、生态浮岛净化水体,并利用染布余料制作景观装置,实现文化传承与低碳运维的双重目标。
效果图
设置桑蚕体验园、缫丝祈福隧、彩织广场三大生产性景观,并布置声音雕刻廊、染花园、水墨斋三大艺术疗愈空间。
前期分析图
全面分析了老年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
蓝印花布工艺历史流程分析
主要讲述了如何将蓝印花布工艺与景观节点相结合。
设计感悟
本设计创新性地将蓝印花布非遗工艺与老年康养需求相融合,构建“五觉疗愈”体系,通过声雕廊、染花园等节点强化感官刺激。以弹性防洪、乡土材料实现生态韧性,植入桑蚕工坊、缫丝隧等文化载体,结合适老化交互设施与代际共享场景,既激活非遗技艺的当代价值,又为乡村银发群体营造兼具文化归属与康复功能的沉浸式滨水空间。
设计亮点
工艺链空间转译:将蓝印花布制作流程构建可参与的非遗叙事景观。
跨感官疗愈矩阵:创设五觉体系,形成多维刺激的康复环境。
适老化交互创新:兼顾文化体验与安全防护。
水文智慧设计:利用孝妇河水流动力驱动景观装置,实现空间韧性复用。
代际记忆再生:通过扫码聆听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激活集体文化认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