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古城融萃——北京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赵玫
主创姓名:伍雨佳 王佳玉
成员姓名:候宇婧 李文婕
设计时间:2025-01-09
项目地点:北京市石景山区
项目规模:916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共空间
选址现状与政策导向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曾经的古城村已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大城市中的一部分,转变为社区的古城初步面对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往日的文化与工业气质逐渐褪去,昔日的热闹的游街活动已成为历史景象,随之而来的是单一的活动、割裂的历史和毫无生机的公共绿地。如何重构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重联居民与场地的情感纽带,重拾古城街道的文化底蕴,成为本次设计的核心命题。
根据《石景山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两年工作方案(2024—2025年)》等文件提出的系列要求,打造宜居、活力、健康、绿色的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说明
古城街道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历经数百年发展,从传统村落演变为了城市化社区。作为石景山区重要的文化节点,古城街道承载着工业遗产、民俗文化与市井生活的多元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正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场地公共空间封闭、社区活力不足、历史文脉割裂、人群活动单一等问题。如何重构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重联居民与场地的情感纽带,重拾古城街道的文化底蕴,成为本次设计的核心命题。
一、现状问题:封闭与割裂
场地以学校和居住区为主,但小区围墙阻隔公共空间共享,居民通勤路径与场地无交集,因开放空间不足、可达性不佳,导致居民生活品质受限,邻里互动缺失。上下学时段停车乱象频发,交通秩序混乱,儿童通学安全存在隐患;其余时间场地闲置,缺乏吸引居民停留的设施。此外,场地与周边历史遗迹如古城村秉心圣会等缺乏联系,文化记忆逐渐淡化,社区认同感亟待唤醒。
二、设计策略:打破边界,融合共生
提出“边界消解、功能叠合、文脉延续”三大策略,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边界消解:拆除围墙,增设潮汐街道与出入口,优化步行网络,提升场地可达性。上下学时段设置潮汐停车位与升降杆,缓解交通压力;其余时间开放为休闲街道,增强社区互动。功能叠合:以“折线”语言串联空间,划分多种功能模块,满足全龄人群需求。通过植入非机动车停车位、共享绿地、活动广场等设施,激活场地日常使用效率。文脉延续:提取工业遗迹的元素、传统庙会色彩与非遗符号融入景观设计。结合石景山首钢园工业遗产保护模式,打造文化广场,串联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场景,唤起居民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三、设计成果:活力与记忆的再生
通过总平面布局与节点设计,场地被重构为“一轴三带”结构:慢行生活轴连接社区与城市,活力核心带、文化体验带、生态休闲带交织共生。最终实现社区空间从封闭到共享、从割裂到融合的转变,让古城街道在新时代焕发“传统与现代交织、居民与场地共情”的生机。
场地痛点与人群分析
场地以学校和居住区为主,人群多为原古城村回迁居民,各小区用围墙阻隔公共空间,居民通勤路径与场地无交集,仅两所学校的通学需要途径场地。经过实地的走访调研,场地内存在两大痛点:一、通学时间交通拥堵问题,上下学期间家长为等待孩子放学,大量占用机动车道导致交通混乱;二、夜间停车位不足,因周边小区未建设地下车库导致小区车辆大量溢出,占用社区公共空间,导致居民可活动范围缩减。此外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秉心圣会”缺少宣传,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逐渐衰退。
设计策略与平面构成
根据以上的痛点与问题,提出“边界消解、功能叠合、文脉延续”三大策略,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通过打破各小区边界、共享公共空间、合理设置潮汐道路等手法,场地被重构为“一轴三带”结构:慢行生活轴连接社区与城市,活力核心带、文化体验带、生态休闲带交织共生。最终实现社区空间从封闭到共享、从割裂到融合的转变,让古城街道在新时代焕发“传统与现代交织、居民与场地共情”的生机。
效果展示
通过各个节点的展示及效果图更加真切的展现“传统与现代共生、生态与人文共融”的新范式
设计感悟
项目针对场地封闭、文化断层与社区活力不足等痛点,提出潮汐街道分时解决交通问题,围墙拆除与慢行网络优化,重构开放共享的社区空间等创新性方案,不仅解决了交通混乱、空间低效等现实问题,更通过文化再生与社区共情,重联居民与场地的情感纽带,为街区更新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生态与人文共融”的示范性范式。
设计亮点
设计策略上,秉持“开放性住区”理念,以居民生活为出发点,打破边界,融合社区。通过拆除围墙,优化道路网络,建立生态景观,完善基础设施,设置多元休憩场所,打造流畅且富有律动的“折线”景观,串联场地,丰富空间形态。
具体实施中,可达性研判与空间肌理重塑并举。连接周边,打通出入口,让居民便捷到达场地;功能叠加,多元共享,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潮汐街道的设置,保障通学安全,提升街区幸福感;生活景观带的构建,串联活动节点,实现景观一体化。
力求将古城街道公共空间建设成为一个融合健身、休闲、文化传承的多功能空间。它不仅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还将成为古城历史文化精华与现代生活活力的汇聚地。在这里,居民可以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古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气息,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社区的持续活力与和谐发展。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