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边界:土地、雨林与人的新契约
Ecological Boundary

主创设计:江佳佳

设计成员:陈泠泠 金思成 詹轶涵 刘怡乐

指导老师:陈青扬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2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1
热度:12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生息边界:土地、雨林与人的新契约

院校名称: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陈青扬

主创姓名:江佳佳

成员姓名:陈泠泠 金思成 詹轶涵 刘怡乐

设计时间:2024-10-31

项目地点:巴西 马托格罗索州

项目规模:8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生息策略:景观修复与农业协调发展

重点阐述具体的景观修复策略,结合生态缓冲区、复合种植体系、水文调节及土地优化利用,形成多层次的应对方案。图纸包含总平面图、策略分区示意图及关键措施解析,展现如何通过景观规划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的生境网络。

设计说明

马托格罗索州作为巴西的大豆种植中心,长期以来因农田扩张导致大规模森林砍伐,严重破坏了亚马逊雨林的生态平衡。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使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本项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适宜性,并结合剖面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挑战。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平衡农业发展与生态修复的策略,旨在探索可持续的景观模式,使农田与雨林共生共存。

本项目围绕四大核心策略展开:土地优化与土壤修复,改善土壤酸碱度,采用复合种植技术,提高农田健康度;生境修复与微气候调节,在农田与雨林之间构建缓冲区,恢复原生生物栖息地,通过雨水收集系统、湿地与生物滞留带优化水循环,减少水土流失;社区共建与经济转型,结合生态旅游、手工业发展及可持续农产品推广,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社区共荣。这些策略共同作用,形成农业、生态与社会的动态平衡。

在整体策略指导下,我们深化设计了生态缓冲区、农田防护林与雨林复育区等关键节点,并通过总平面图、剖面分析及效果图,展现如何在微观尺度上实施生态修复。这些节点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质量,还为社区提供了更多互动与教育空间,使雨林保护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目标。本项目不仅关注生态修复,也探索农业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希望通过科学的景观规划,为全球农业扩张背景下的生态保护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雨林消逝:大豆产业下的生态危机

通过地图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揭示了马托格罗索州因大豆种植扩张而面临的生态挑战。主要展示森林砍伐趋势、土壤退化区域、生物多样性受损情况,并结合土地适宜性分析,探讨农业开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是问题的呈现,更是思考如何平衡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起点。

信息解读:土壤适宜性与景观基底分析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性,并评估其对农业种植与生态恢复的影响。图纸包含土壤分布图、剖面分析图及现状环境解析,直观呈现土地利用现状的空间特征。同时,还对整体策略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后续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设计落地:生态节点塑造与体验空间

在前期研究与整体策略的基础上,本页进一步深化设计,选取了三个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规划。通过节点平面图、效果图及小型分析图,呈现生态廊道、农田缓冲区及水资源利用系统的具体设计手法。节点设计不仅优化了雨林边缘的生态功能,也为当地社区提供了更多互动与体验空间,促进人文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设计感悟

本项目在全球农业扩张与生态危机并存的背景下,提出了一套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创新性景观策略。通过GIS分析精准识别土地适宜性,结合土壤修复、生态走廊构建、水资源管理及社区共建等多层次措施,探索农业与环境共生的新模式。项目不仅提供了科学的景观干预手段,还构建了可持续的经济路径,使生态保护成为社区发展的推动力,为全球类似区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因此值得肯定与奖励。

设计亮点

生态-农业共生策略:通过土壤修复、生态缓冲带与复合种植体系,减少大豆种植对雨林的侵蚀,构建农业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模式,使生产不再依赖单一种植,而是融入生态循环。

数据驱动的精准规划:采用GIS分析土地适宜性,结合剖面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生态承载力,制定针对性修复策略。这种科学化的规划方式,提高了景观干预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

社区赋能与经济转型:通过生态旅游、可持续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让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修复的积极参与者,使保护雨林不仅是环境责任,也成为社区发展的动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