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城·引绿—高层综合体设计
The Space Under the Roof & Life and Growth in Nature —— Performing Arts Center Design

主创设计:崔璨 殷梓芸 杜钰玮

指导老师:李晓东 周忠凯 芦雨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2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综合建筑

6
热度:11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衔城·引绿—高层综合体设计

院校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指导老师:李晓东 周忠凯 芦雨

主创姓名:崔璨 殷梓芸 杜钰玮

设计时间:2025-01-18

项目地点: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项目规模:建筑面积:95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综合建筑

建筑外部效果图、总平面、立面、方案生成

本次高层设计采用双塔楼布局,方案考虑了场地、人群需求和交通等因素,并融入绿色概念。建筑内部设置了互动中庭,作为塔楼之间的连接空间,提供舒适的社交和休闲区域。

设计说明

设计主题为“衔城引绿”,旨在将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打造绿色生态的高品质空间。在设计中,通过对建筑体量的削减,结合周边居民区街道,形成三个连续的室外公共空间,增强空间的开放性,促进社区互动与交流。同时,合理设置塔楼位置,结合周围街道界面,最大化视野开阔性和交通便捷性,并考虑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与环境融合。此外,在技术层面将从水、风、光、热和植被等方面进行绿色节能设计。

建筑平面图、建筑外部效果图、建筑内部中庭效果图、绿色技术图

在高层建筑的采光方面,我们通过中庭设计来进行内部光线的引入,同时通过可变金属穿孔板、植被设计以及智能调节等多种遮阳设计来调节光线,并设计双层玻璃幕墙综合风环境光环境进行室内环境调节。

建筑外部效果图、绿色技术图

该设计方案采用种植屋面、室内绿化、立体垂直绿化等绿化种植技术;通风幕墙、隔热玻璃等玻璃体系设计以及地源热泵系统和室内恒温辐射系统联合作用调节室内热环境,改善室内气候,提升室内舒适度与空间品质。

建筑外部效果图、绿色技术图

建筑绿化包括屋顶、庭院、道路、温室、露台及间层绿化,有助于降低能耗、改善微气候并提升环境质量。此外,幕墙引入绿藻幕墙,可遮阳降温,优化空气环境,增强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衔城·引绿”为核心,创新性整合城市连接与生态赋能,突破传统商业综合体的封闭模式。通过三维连廊系统缝合城市孤岛,构建高效步行网络;垂直绿化体系串联城市绿地,形成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及碳汇能力。结合亚热带气候特征,运用导风优化、光伏幕墙、智慧运维等主动/被动技术,实现能耗降低23%,全年自然通风效率提升。方案以空间为载体,系统性解决高密度城区生态割裂与能耗痛点,为滨海城市提供可复制的“空间-气候-人文”共生范式,兼具社会效益与低碳示范价值。

设计亮点

本方案以立体穿插的体量塑造为核心,通过错动式塔楼与裙房组合形成通高中庭及共享空间,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构建热压通风系统。玻璃幕墙围合的挑空体量结合顶部智能开启扇,利用太阳能辐射形成温度梯度,引导热空气上升排出,促进室内外空气循环,全年可减少机械通风能耗35%。该策略与连廊导风系统、垂直绿化遮阳形成协同效应,使自然通风效率大幅提升。穿插体量间嵌入生态绿谷,串联空中花园与城市绿轴,实现空间活力与生态效能的双重增值,彰显低碳建筑的美学表达与技术集成创新。

专家评语

这份建筑设计逻辑层次分明,对空间的规划极具创新性,在构思和实操层面都表现突出,值得推荐 。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