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生活的N种可能
N possibilities for living together

主创设计:郭小可

设计成员:于明、邵楚翘

指导老师:王洁宁、王越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1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居住区景观

0
热度:228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共同生活的N种可能

院校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指导老师:王洁宁、王越

主创姓名:郭小可

成员姓名:于明、邵楚翘

设计时间:2024-12-20

项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项目规模:9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

鸟瞰图与策略意向展示

鸟瞰规划与策略意向则凸显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以科技为媒介,将冰冷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温暖的人情纽带,最终实现社区文化复兴与“N种生活可能”的愿景。

设计说明

本设计方案基地位于济南市唐冶南区帝华鸿府东区,居住区内均为高层住宅,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飞速进步,线上经济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蔚然成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得手机依赖症的现象日益严重和普遍。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内的公共空间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喧嚣,设施的功能趋于单一化和同质化,进而导致了邻里之间的人际交往日益减少,关系趋于冷漠和疏离,社区的凝聚力也因此大幅减弱,昔日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不再。针对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社区困境,本方案提出了以“运动集结”、“童梦收集”以及“休闲共享”这三大核心策略为引领,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重新激发社区的活力与魅力。方案深度融合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作为媒介和桥梁,来重构和优化社区生态,使公共空间焕发新生,成为居民们愿意驻足、交流和活动的场所。期望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打破隔阂与冷漠,共同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融的智能化社区,致力于实现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邻里关系的重塑。

总平面图—前期分析—场地认知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深入了解了本次场地的基本情况,结合《济南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等规划文件,针对规划中提出的“构建邻里–街道“两级生活圈体系的目标和模式,提炼八大要点,并划分了唐冶南区的生活圈等级。结合用地类型、绿地系统等场地现状,进行了场地初步认知。

场地梳理—方案推演—主题深化—运营策略

通过对场地的人群分析、业主调研、SWOT分析及问题梳理,我们提炼主题,推演方案,结合提出的三个策略,三个策略覆盖主要场地,但不同以往的是,我们并不局限每个场地的适用人群,而是考虑囊括了全年龄段人们的需要设计场地及设施。在基于发达的数字化技术基础下,打破僵局、维系亲密的邻里关系,创建代际交往机会,共建大家美美与共的“N”种生活可能。

节点分析与展示

场地内节点都是在某种技术引领下的场景叙述,分析图都是以技术分析,技术应用以及场地分析的结构叙事,并搭配漫画图的形式展现场景可能性以及场地效果。我们赋予了每一位人物性格和背景,每一节漫画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对应我们可能性的展开。当然我们社区的社交可能性不止于此,他会通过人与人间的交流,生成更多种可能,N种可能。

设计感悟

以技术赋能人文,突破传统社区空间功能固化的瓶颈,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公共空间价值。精准响应全年龄段需求,激活代际社交潜能。动态运营模式,实时捕捉居民行为偏好,构建“自反馈-自优化”的生态闭环,不仅提升空间粘性,更将冷漠的物理环境转化为情感联结的孵化器,实现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邻里关系的重塑。

设计亮点

方案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社区生态,重构公共空间活力。设计深度融合济南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系统划分生活圈等级,并提炼八大要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落地性。全年龄段覆盖的设施布局打破传统单一功能限制,以灵活场景适配不同人群需求,催化跨年龄层的自然互动,重塑亲密邻里关系。创新性的漫画叙事与节点分析,通过赋予人物性格与场景故事,生动展现场景可能性及技术应用细节,增强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鸟瞰规划与策略意向则凸显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以科技为媒介,将冰冷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温暖的人情纽带,最终实现社区文化复兴与“N种生活可能”的愿景。以数字化赋能为引擎,突破传统社区空间桎梏,构建多维度交互场景,重塑城市生活新范式。技术内核隐于无形,聚焦情感联结。通过行为数据分析优化空间运营,实时生成社群活动提案,形成“需求—响应—迭代”的闭环生态。最终,以空间为触点、科技为纽带,打造一个自生长、高粘性的未来社区样本,实现物理环境与人文关系的双向增值,为城市更新提供可持续创新范式。

专家评语

该方案以“多元共生”理念构建全龄友好社区景观,通过生态廊道、共享菜园等六大功能模块,精准对接儿童与老人高频需求。设计融合智慧社区服务理念,运用模块化空间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植入林间栈道与科普系统强化人境互动,实现社区生态韧性提升与居民满意度增长,为城市更新提供“人文-生态-功能”三位一体的创新范式。

设计方案以技术赋能人文,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公共空间价值,构建“自反馈-自优化”的生态闭环,旨在实现社区文化的复兴与邻里关系的重塑。总体设计思路清晰、布局合理,表达技法成熟,具有一定可操作性。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