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之链:滩涂生境的动态织补
Chains of Migration: Dynamic Mending of Mudflat Habitats

主创设计:刘开颜  许镇洲 陈子怿

设计成员:刘龙英 何韫

指导老师:李晖 陈燕明 李晖、陈燕明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1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

0
热度:7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迁徙之链:滩涂生境的动态织补

院校名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李晖 陈燕明 李晖、陈燕明

主创姓名:刘开颜  许镇洲 陈子怿

成员姓名:刘龙英 何韫

项目地点: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附近

项目规模:120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改造

项目背景

主要介绍了鸻鹬迁徙路线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场地选址的典型性以及鸻鹬栖息地打造的重要性。

设计说明

鸻鹬类水鸟是滨海湿地的重要指示物种,但鸻鹬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为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完成族群迁徙,鸻鹬迁徙过程中须积累高达30%至50%的脂肪。广东省阳江市位于其迁徙路径的关键位置,场地要为鸻鹬提供高达10%的增脂作用,扮演小型“充电站”的角色。本项目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设计理念,通过对比现状自然发展情景、城市规划发展情景及设计优化发展情景三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鸻鹬增脂提供最佳方案。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和加厚滩涂以应对海平面上升、提升鸻鹬生境质量、缓解人鸟冲突和丰富鸟类食堂等。项目旨在提高研究区在气候走廊中的充电站功能,实现鸻鹬增脂、补充能量的目标,并恢复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鸻鹬生物多样性。

鸻鹬习性

介绍了鸻鹬的主要食源,以及鸻鹬的结构功能,为后续营造鸻鹬食堂做铺垫

总平面图

三大设计要素,蚝排、耗礁、红树林的合理科学的整体布置

鸟瞰图

对场地修复的美好愿景以及各项指标的预测

设计感悟

选址的典型性与不可替代性,策略拳拳到肉,并且做到取材自然,过程自然,结果理想。如用当地最多的废弃的耗壳,景观打造是其次,人工耗礁积累滩涂是核心,如红树林的合理选种和布置,如速生红树与满生红树比例种植。如多城市发展情景下的模拟,对最糟糕的海平面水淹结果作为我们滩涂增加数值的底线。

设计亮点

项目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附近区域,当地有许多红树林、人工蚝排、大片的滩涂,再傍晚能看到大量的鸟类在红树林周围盘旋,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鸟类栖息地正逐渐的被人类破坏,鸻鹬的栖息地保护值得被重视,因此我们团队在思考如何自然的,绿色的发展经济的同时修复鸟类的栖息地以及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策略,我们首先考虑到滩涂这一鸟类的天然食堂应该增厚增大,还需要红树林给他们歇息的地方,那么如何促进滩涂的增厚增大同时合理的布置红树林呢,我们发现,同一道河流中,水流较缓的地带相较于水流较快的地带更容易积累滩涂,因此我们的目标转换为降低水流速度,红树林的种植其根部可以阻挡水流,当地在水中布置的大量蚝排也有助于水流的减缓,当地废弃的大量耗壳可以作为搭建人工耗礁的理想材料,优化水内环境提升水内食源。同时增加水底粗糙度减缓水流。无论是人工耗礁、耗排还是红树林还是利用水流动力学来增加滩涂,都是基于自然的,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好办法。选址的典型性与不可替代性,阳江沿海是鸻鹬迁徙路径的“充电驿站”,是完成整个迁徙路线不可或缺的补充脂肪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生态修复是对症下药。对现状问题的把控,调研深入细致,我们观察到不同结构功能的鸻鹬所需要的“食堂”不同,综合考虑“鸟类食堂”的设计。我们的策略拳拳到肉,并且做到取材自然,过程自然,结果理想。如用当地最多的废弃的耗壳,景观打造是其次,人工耗礁积累滩涂是核心,如红树林的合理选种和布置,如速生红树与满生红树比例种植。如多城市发展情景下的模拟,对最糟糕的海平面水淹结果作为我们滩涂增加数值的底线。从项目的调研选址到资料的搜寻文献的查证,到后面的头脑风暴设计思路的制定以及最后的策略实施,无不充斥着专业性以及创新性。这是我们难以被取代的亮点。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