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蓝晨霖
设计成员:陈曹鑫 吕佳亨 王兴登
指导老师:顾天纬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0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城市系统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城市心灵庇护所
院校名称: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顾天纬
主创姓名:蓝晨霖
成员姓名:陈曹鑫 吕佳亨 王兴登
设计时间:2024-11-17
项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南部开发新区融创乐园北部
项目规模:9.360 h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城市系统设计
现状问题与方案生成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快速蔓延的背景下,城市空间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社会关系淡漠、自然割裂、公共空间活力缺失等系统性矛盾。传统社区模式因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群的孤独感与焦虑感,绿地与社交场所的匮乏进一步削弱了人与环境的联结。基于此,设计提出“心理健康导向”的三大核心策略——空间重构(通过立体社区打破地面束缚)、社群激活(以数据驱动优化邻里关系)、生态赋能(重塑自然与城市的共生关系),从空间、社会、生态三方面重构城市健康人居环境。
设计说明
重点阐述
围绕“人—空间—自然”的冲突,设计选取三大核心场景进行重点干预:
中心塔社交枢纽:将通风设施转化为垂直公共空间,螺旋上升的路径串联冥想花园、社群图书馆与露天剧场,成为居民心理疗愈与文化交流地标;
定制化邻里单元:通过模块化建筑与算法选址,使艺术家、青年家庭、退休老人等多元群体形成互助微社区,空中连廊转化为“共享客厅”,激发偶遇与互动;
湿地生产性景观:地面层湿地公园兼具生态净化与农业产出功能,儿童在稻田课堂中学习自然知识,居民通过种植有机作物实现“疗愈农耕”,重构都市人的自然归属感。
数据驱动的社群自组织系统
为解决高密度城市中的人际疏离和社群归属感缺失问题,设计提出“动态生长社区”模式,将模块化住宅的灵活性与蚁群算法的智能优化相结合,构建以人为核心的社群匹配网络。模块化住宅体系包括可变形基础框架、智能交互接口和生命周期兼容性,允许住户自由定制空间形态,适应多元需求。蚁群算法通过数据化画像构建、仿生式路径模拟和动态社群簇群,生成最优邻里匹配方案。空间赋能的社会实验通过兴趣导向的空中连廊、社群共治激励系统和冲突缓冲机制,将数据转化为社交场景,推动社群自主运营。该体系突破传统住区的局限,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心理相近即邻里”的理想模式,最终在密集城市中编织出既尊重个体差异、又激发集体共鸣的韧性社区网络。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