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雒腾宇 闫梦婷 滕仪
指导老师:夏欣 殷利华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0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 美丽乡村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潜流不息 源韵生长——源流平衡视角下的港九片区乡村动态型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指导老师:夏欣 殷利华
主创姓名:雒腾宇 闫梦婷 滕仪
设计时间:2024-09-01
项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项目规模:34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美丽乡村
▲燕棚窝村试点村庄规划、三个节点详细设计、燕棚窝村鸟瞰图
回扣前期分析,选取燕棚窝村作为总体策略的试点村庄,在规划当中,燕棚窝村为港九片区发展核心之一,其定位为以生态泉源体验为主,兼具农业特色、山林风光的生态发展型村庄,同时打造三个特色节点,契合主题--源流平衡。
设计说明
▲前期分析(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分析、四大专项现状分析等);总体规划策略
港九片区地理区位优越,是趵突泉泉域最大的强渗漏带之一,也是距离城市15分钟的近郊丘陵山地乡村。生态源-山水流现状:片区蓝绿空间格局优越,将场地高程等各因子叠加,得到生态修复需求性分析图;产业源-经济流现状:片区产业经济发展目前较为单一薄弱;人居源城乡流现状:缺乏部分必要设施;公共空间闲置、荒化、脏乱。文化源一物质流现状:片区内文化要素丰富,场地文化基础较好。
基于前期分析,我们总结了场地的四大问题,并将“以动态可持续的手段促进源流平衡”作为规划宗旨。以生态保育为基,并针对产业发展、人居整治、文脉接续分别提出了动态性的专项策略。分别是“源泉域之境,秀山水之流”、“源农业之基,链多态之流”、“源文脉之迹,续乡愁之流”、“源乡韵之居,融城村之流。”
▲港九片区总体规划、生态保育专项策略
规划港九片区为集农业体验、泉源旅游、山林探索、和谐人居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片区,实现绿色生态优先和平衡发展的成功转型,同时对规划后的五个村庄也做了明确的定位,致力实现所有村庄的协同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生态保育方面,以“源流平衡”为核心,提出分阶段、分区域的动态修复方案。 结合GIS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分三类坡度山体,实施差异化复绿技术,并选用乡土树种提升生物多样性。针对韩仓河流域,构建“上游生态景观+中下游清洁治理”的复合水系系统,通过雨水循环利用与人工湿地净化,实现水土保持与水质改善。
▲产业发展、人居整治、文脉接续专项策略
三产融合方面,构建“生态农业+文旅体验+研学教育”的产业链。分层种植模式(高处色叶林、中部经济作物、低处有机农田)兼顾景观与产值;打造四条主题游线(生态、文化、人居、农业),串联采摘园、民宿聚落与农耕体验区。引入“研学+乡村+教育”新业态,设立农业科普馆与DIY工坊,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体验”闭环。
人居更新方面,针对村庄空心化与设施不足,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合并9村为5村,集中资源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织路-筑居-联社”三步更新,重构交通网络、改造老旧民居为功能性空间,并建立“村民+合作社+企业”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设计保留北方合院肌理,植入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兼顾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
乡土活化方面,深度挖掘片区历史文脉与民俗资源(龙灯队、传统大集),通过四季节庆活动(农耕体验、灯会、美食节)与文化节点(村史馆、民俗体验馆)强化在地认同。文化保护与产业联动,如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文创工坊,开发花椒、香椿等特色农产品衍生品,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