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不息 源韵生长——源流平衡视角下的港九片区乡村动态型规划设计
Unceasing Undercurrent, Rhythmic Source Growth: Dynamic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Gangjiu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urce-Flow Balance

主创设计:雒腾宇 闫梦婷 滕仪

指导老师:夏欣  殷利华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0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 美丽乡村

3
热度:120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潜流不息 源韵生长——源流平衡视角下的港九片区乡村动态型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指导老师:夏欣  殷利华

主创姓名:雒腾宇 闫梦婷 滕仪

设计时间:2024-09-01

项目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项目规模:34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美丽乡村

▲燕棚窝村试点村庄规划、三个节点详细设计、燕棚窝村鸟瞰图

    回扣前期分析,选取燕棚窝村作为总体策略的试点村庄,在规划当中,燕棚窝村为港九片区发展核心之一,其定位为以生态泉源体验为主,兼具农业特色、山林风光的生态发展型村庄,同时打造三个特色节点,契合主题--源流平衡。

设计说明

在乡村振兴和济南推进“泉韵乡居”齐鲁样板片区建设的背景下,港九片区的泉水强渗漏带作为趵突泉泉域最大的渗漏带之一,范围基本覆盖港九路沿线的村庄范围,同时片区面临着生态基底脆弱、人文氛围淡薄、村域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如何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有序开发、科学保护,是本项目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项目以济南港九片区为实践对象,依托于片区的山水林田禀赋,以泉源不息为概念出发点,构建了“源流平衡发展系统”。规划港九片区为集农业体验、泉源旅游、山林探索、和谐人居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片区,实现绿色生态优先和平衡发展的成功转型。本案从生态保育、产业发展、人居整治、文脉接续四个专项切入港九片区的现状问题分析,同时针对四个专项构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适应性动态规划策略,细化到了过渡期、完善期、远景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注重过程性的演变,最终达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韧性循环、人居和谐焕新、文化氛围浓厚的规划目标。本方案通过选取燕棚窝村作为总体规划的试点村庄,为港九片区其他乡村发展提出了可操作、可借鉴的实施路径,为城郊型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源流共生”模式。

▲前期分析(区位分析、历史沿革分析、四大专项现状分析等);总体规划策略

    港九片区地理区位优越,是趵突泉泉域最大的强渗漏带之一,也是距离城市15分钟的近郊丘陵山地乡村。生态源-山水流现状:片区蓝绿空间格局优越,将场地高程等各因子叠加,得到生态修复需求性分析图;产业源-经济流现状:片区产业经济发展目前较为单一薄弱;人居源城乡流现状:缺乏部分必要设施;公共空间闲置、荒化、脏乱。文化源一物质流现状:片区内文化要素丰富,场地文化基础较好。
    基于前期分析,我们总结了场地的四大问题,并将“以动态可持续的手段促进源流平衡”作为规划宗旨。以生态保育为基,并针对产业发展、人居整治、文脉接续分别提出了动态性的专项策略。分别是“源泉域之境,秀山水之流”、“源农业之基,链多态之流”、“源文脉之迹,续乡愁之流”、“源乡韵之居,融城村之流。”

▲港九片区总体规划、生态保育专项策略

    规划港九片区为集农业体验、泉源旅游、山林探索、和谐人居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片区,实现绿色生态优先和平衡发展的成功转型,同时对规划后的五个村庄也做了明确的定位,致力实现所有村庄的协同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生态保育方面,以“源流平衡”为核心,提出分阶段、分区域的动态修复方案。 结合GIS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分三类坡度山体,实施差异化复绿技术,并选用乡土树种提升生物多样性。针对韩仓河流域,构建“上游生态景观+中下游清洁治理”的复合水系系统,通过雨水循环利用与人工湿地净化,实现水土保持与水质改善。

▲产业发展、人居整治、文脉接续专项策略

    三产融合方面,构建“生态农业+文旅体验+研学教育”的产业链。分层种植模式(高处色叶林、中部经济作物、低处有机农田)兼顾景观与产值;打造四条主题游线(生态、文化、人居、农业),串联采摘园、民宿聚落与农耕体验区。引入“研学+乡村+教育”新业态,设立农业科普馆与DIY工坊,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体验”闭环。
    人居更新方面,针对村庄空心化与设施不足,提出“精明收缩”策略:合并9村为5村,集中资源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织路-筑居-联社”三步更新,重构交通网络、改造老旧民居为功能性空间,并建立“村民+合作社+企业”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设计保留北方合院肌理,植入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兼顾传统风貌与现代功能。
  乡土活化方面,深度挖掘片区历史文脉与民俗资源(龙灯队、传统大集),通过四季节庆活动(农耕体验、灯会、美食节)与文化节点(村史馆、民俗体验馆)强化在地认同。文化保护与产业联动,如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文创工坊,开发花椒、香椿等特色农产品衍生品,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济南港九片区为实践对象,创新性地提出“源流平衡”动态规划理念,通过四大专项策略,构建了可持续的城乡融合示范区。设计基于科学分析,分三阶段推进实施,打造“生态-产业-人文”循环体系,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为城郊型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源流共生”模式。

设计亮点

1. 生态优先的动态修复策略;2. 三产融合的产业振兴路径;3. 精明收缩的人居更新实践;4. 文化IP驱动的乡土活化;5. 科学分期的长效实施机制。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