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居·穹顶之上
Joyous Living: Above the Dome

主创设计:杨陈

设计成员:杨婧洁 张琬翎 文明霞 曾一丞

指导老师:谢孟举 谢涵笑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8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综合建筑

0
热度:25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悦居·穹顶之上

院校名称: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指导老师:谢孟举 谢涵笑

主创姓名:杨陈

成员姓名:杨婧洁 张琬翎 文明霞 曾一丞

设计时间:2024-11-01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规模:500米见方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综合建筑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策略

在高密度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我们的作品试图破解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保护城市肌理与记忆的同时,通过空间重构激活土地价值?我们选择了一个被忽视的"城市裂缝"——十字路口的地铁交通节点作为切入点。这些日平均客流量达数万人次的垂直交通系统,往往仅作为功能单一的过境通道存在,其空间潜力远未被释放。通过将地铁出入口的垂直交通系统转化为"空间生长轴",我们构建了四个核心筒作为结构骨架,顶部以矩形框架整合,形成垂直叠合的复合社区。这样的设计不仅重新定义了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更通过功能混合与立体共享底层商业与公共设施形成"城市客厅",中层居住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多元家庭结构,顶层运动公园与下沉广场构成"空中绿洲",空中连廊系统则编织起立体的社交网络。传统城市更新常陷入"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而我们的方案通过垂直维度的空间革命,证明了历史肌理与未来密度可以共生共荣。

设计说明

在高密度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悦居·穹顶之上"试图破解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保护城市肌理与记忆的同时,通过空间重构激活土地价值?我们选择了一个被忽的"城市裂缝"——十字路口的地铁交通节点作为切入点。这些日平均客流量达数万人次的垂直交通系统,往往仅作为功能单一的过境通道存在,其空间潜力远未被释放。通过将地铁出入口的垂直交通系统转化为"空间生长轴",我们构建了四个核心筒作为结构骨架,顶部以矩形框架整合,形成垂直叠合的复合社区。这样的设计不仅重新定义了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更通过功能混合与立体共享底层商业与公共设施形成"城市客厅",中层居住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适配多元家庭结构,顶层运动公园与下沉广场构成"空中绿洲",空中连廊系统则编织起立体的社交网络。传统城市更新常陷入"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对立",而我们的方案通过垂直维度的空间革命,证明了历史肌理与未来密度可以共生共荣。
    在考虑十字路口车辆交通需求的同时,我们在结构体各侧面巧妙设计了拱形空间,确保地面交通流畅无阻,既避免了建筑对地面交通的干扰,又增强了街区的开放性和视觉通透性。此设计策略融合了全球城市建筑环境增长的三大驱动力:水平扩张、填充与垂直增长,通过高效利用和填充空间,实现了城市密度的显著提升。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建筑面积的增加上,更在于建筑高度的优化,两者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我们独特的、兼顾高密度与开放生态的城市空间重构方案。

功能与人群

在功能选择上,我们通过上海人民广场、北京西单等6个枢纽的客流分析,提炼出通勤者(快速通过)、周边居民(日常消费)、游客(休闲驻留)三类主体需求,据此划分商业(底层)、居住(中层)、公共(顶层)的垂直功能带。底层以偏服务功能为主如商业、餐饮、娱乐等,便于居民和访客使用,上层以居住功能为主,享受更好的视野和安静环境。顶层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下沉式广场和花园,增加街区的开放性和生态性,设置空中连廊或步行道,连接不同核心筒之间的建筑,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模型搭建

在模型构建阶段,我们选择参数化建模作为核心工具。通过Grasshopper平台搭建动态模型,将道路宽度、建筑限高、功能配比等关键参数设为可调节变量,实现方案的"呼吸式调整"。当发现连廊体量大量遮挡周边建筑立面时,只需滑动进度条压缩核心筒间距;当需增加商业面积时,输入数值即可触发楼层自动重组等。这种数字化的设计语言,让我们在保留原有路网肌理和最大化路面空间以上的视线的前提下,像拼乐高般灵活重构这个立体空间。

运作策略

在顶层设计中,我们不仅设置了模块化的空中花园,还深入考虑了日照分析以确保空间的高效利用与生态可持续性。通过精密的日照模拟分析,我们优化了空中花园的布局,确保植物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同时避免过度曝晒。结合自动滴灌系统与本地耐旱植物组合,我们实现了植物生长的精准管理,既满足了绿化需求,又降低了水资源消耗。此外,透水铺装的应用使得雨水能够被有效收集并渗透回地下,结合雨水零外排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生态效益。顶层空间还嵌入了可旋转的光伏百叶。这些百叶不仅能够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节,以最大化太阳能的捕获效率,实现遮阳与发电的双重功能。

设计感悟

我们的作品创新性地利用地铁交通节点,通过垂直维度的空间重构,实现了城市肌理保护与土地价值激活的完美结合。设计融合了功能混合、立体共享与模块化居住理念,同时确保地面交通流畅,提升了城市密度与开放性。这一方案不仅优化了城市空间,还展现了历史与现代、密度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具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

设计亮点

我们的设计亮点在于将十字路口的地铁交通节点转化为“空间生长轴”,通过垂直维度的空间重构,打造了一个集商业、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复合社区。设计巧妙融合了功能混合、立体共享理念,确保了地面交通流畅无阻,同时实现了城市密度的显著提升与开放生态的兼顾,展现了历史肌理与未来密度的共生共荣。

专家评语

本设计创新性整合TOD模式与垂直空间革命,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高密度与历史肌理共生。需关注超高层模块化居住的社区管理难度及复杂交通节点的人流压力,建议强化立体交通分流机制,总体呈现城市更新范式的突破性探索。值得推荐!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