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蕴·墟影——场景理论视角下的沙井古墟活化更新设计
Shui Yun·Xu Ying - Revitalization and Renewal Design of Shajing Ancient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

主创设计:王烨桐 邹昊天 李雨昕

设计成员:曾康城 邓业伟

指导老师:无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7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其它 - 旧城活化更新

47
热度:33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水蕴·墟影——场景理论视角下的沙井古墟活化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

主创姓名:王烨桐 邹昊天 李雨昕

成员姓名:曾康城 邓业伟

设计时间:2025-01-06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

项目规模:32.05ha

项目类别:其它-旧城活化更新

规划前期分析

沙井古墟作为深圳历史风貌区的重要文化样本,承载着岭南水乡聚落的空间基因和商贸文明的精神内核。通过对古墟的深度测绘与空间句法分析,识别出其主要问题:水脉的消失导致场所精神衰弱,功能单一使空间缺乏活力,风貌混杂削弱了历史的辨识度。

设计说明

沙井古墟承载岭南水乡聚落与商贸文明。本设计提出“水蕴·墟影·多元共生”的活化模式,重构历史文化价值链。通过空间分析,识别出水脉消失、功能单一和风貌混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提出“四维水脉激活系统”:通过滨水廊道连接居住区、沿龙津河布局商业节点、改造生态岸线、重建地标打造文化展演系统。
    规划通过“空间基因解码-场景重组-功能植入”路径再生历史空间。交通系统采用“鱼骨状”路网,设滨水慢行环线。建筑采用“三级保护导则”修缮传统建筑,新建部分轻介入。景观布局围绕龙津河,串联六大主题场景。引入非遗工坊与数字文创,促进传统技艺传承。
    实施层面,依托华润置地,构建“政企学社”协同机制,动态评估48处微更新项目。最终实现将历史空间转化为文化IP,生态修复提升人居,场景建设推动文旅消费,成为大湾区文化遗产活化的创新范例。

规划设计理念剖析

本设计以“场景理论”为框架,提出“水蕴·墟影·多元共生”的活化模式,旨在重构古墟的历史文化价值链。通过将历史元素与现代需求相结合,激活空间的多样功能和文化内涵,提升场所的历史感知力与活力,重塑其独特的风貌和精神核心。

规划设计总平面与规划分析

提出“四维水脉激活系统”,通过水润栖居、商业布局、生态改造与文化复兴重构空间。滨水廊道连接居住区,增设服务设施;商业节点沿龙津河布局,提供沉浸式体验;海绵技术修复生态岸线;重建地标建筑,打造文化展演系统。规划路径为“空间基因解码-场景要素重组-功能模块植入”,实现历史空间再生。
采用“鱼骨状”路网设计,疏解交通并设滨水慢行环线;传统建筑修缮与新建部分采用“新基座+轻介入”策略;景观以龙津河为轴,串联六大场景,形成“一区三湾六坊”;引入非遗工坊与数字文创,促进传统技艺传承。

鸟瞰图与典型节点详细设计

采用“时空叠合设计法”,通过“垂直分层”重构商业生态:地面保留传统墟市脉络,地下连廊整合物流与停车功能,空中连桥串联数字艺术展廊与轻质商业模块,形成“三维立体墟市网络”。特别研发“文化单元插件系统”,将蚝壳墙砌筑技艺转化为预制装配式构件,实现传统工艺的工业化转译;设计可拆卸的集装箱市集群,满足节庆市集与日常商业的双重需求。 

设计感悟

本方案突破传统保护规划的静态思维,创造性运用场景理论活化历史空间。创新体现:①提出“水脉激活”方法论,结合生态修复与文化再生;②建立“基因解码-场景再造”技术体系,精准转译空间要素;③构建政企协作机制,确保方案落地。项目纳入深圳市重点城市更新计划,为大湾区历史街区活化提供可复制技术模板。

设计亮点

本方案以“空间基因智能转译”为核心创新点,突破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的技术路径。基于多学科协同方法,建立“数字孪生+参数化模拟”双驱动模型: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与空间句法分析,精准提取街巷肌理、建筑形制等12类空间基因参数,构建深圳首个历史风貌区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结合宋代龙津河水文档案,运用流体力学模拟技术还原历史水系网络,创新设计“生态-文化双廊道系统”——在地面层重构透水铺装与生态浮岛,地下层植入智慧截污管网,形成立体化雨洪管理体系。  

空间策略上采用“时空叠合设计法”,通过“垂直分层”重构商业生态:地面保留传统墟市脉络,地下连廊整合物流与停车功能,空中连桥串联数字艺术展廊与轻质商业模块,形成“三维立体墟市网络”。特别研发“文化单元插件系统”,将蚝壳墙砌筑技艺转化为预制装配式构件,实现传统工艺的工业化转译;设计可拆卸的集装箱市集群,满足节庆市集与日常商业的双重需求。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