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青寰织脉:垂直生态纽带的协同原型
院校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胡燕
主创姓名:刘瑗玮
成员姓名:无
设计时间:2025-1-2
项目地点:北京市石景山区
项目规模:615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综合建筑
效果图-首层及标准层平面图-基地情况前期调研概览
项目选址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本图分析了原场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并用展示的建筑首层、标准层平面图和建筑形式的重组解决了问题。
设计说明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生态与人文的割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矛盾。本设计以“青寰织脉”为核心理念,定义为高层办公综合楼,将商业、办公、酒店等多功能集于一体,重构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生态枢纽的角色,通过技术赋能与自然共生的系统性策略,探索垂直空间中人、建筑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青寰”,意为构建“建筑即微型地球”的生态闭环,青色既指代生态,亦隐喻可持续蓝图。“织脉”,即“纺织肌理”,隐喻建筑内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强化空间与自然要素的拓扑连接。
建筑主体部分采用了非对称悬挂结构并依此划分垂直空间。此举为生态绿廊留出了适宜的空间的同时也让高低错落的体块塑造出了不同维度的景观空间。大楼的悬挑设计释放了更多地面空间,让裙楼部分的屋顶花园和城市绿化与空中绿廊相结合,在全面的业态与盎然的绿意下,用实际证明城市当中也有诗意存在。
同时,在设计中,生态绿廊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自主循环的代谢系统。空中庭院嵌入光伏玻璃幕墙;绿廊植物以本土固碳物种为主,搭配昆虫旅馆与鸟类栖架,构建微型生物链。
项目摒弃技术堆砌,转而将智能系统“编织”入空间肌理,暗合“织脉”理念——技术如无形丝线,串联起生态效能与人文体验。
我希望,“青寰织脉”不止于一座建筑,更是一次对高密度城市生存范式的重构。它证明,当技术成为自然的延伸而非对立面时,混凝土森林亦可蜕变为生生不息的生态有机体——这正是“绿色智造·和谐共生”的终极诠释。
形体推敲-生态技术-结构框架-立面图
建筑采用了前沿的承重结构,并采用了多种生态技术,使空间呈现出创新、低碳、绿色、舒适的氛围,契合大赛“绿色智造·和谐共生”的主题,我希望通过设计体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城市环境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各层平面设计-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照片
本图展示了建筑综合体内各层平面的布置以及建筑底部大空间的利用,并展示了非对称悬挂结构的模型照片和整体建筑效果。
剖面分析及建筑功能分区
此图用剖面的角度展示了建筑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生态绿廊,表达了项目通过体块错纵营造出垂直空间绿化的意向,打造城市密集高层中的低碳森林。在空间上配合挑台塑造绿色空间,通过层高的变化在内部空间上为使用人员打造空中休闲绿地。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垂直生态纽带”为核心,采用非对称悬挂结构体系,释放立体绿化空间,重构高层建筑生态逻辑,并通过“垂直模块”编织办公、商业与自然体验,重塑都市人的生态感知维度。我在设计中将绿色智造深度植入空间基因,不仅解决高密度城市生态割裂问题,更以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完全可蜕变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垂直生态纽带”为核心,呈现了三大亮点:
1.技术前沿性——首创非对称悬挂结构体系,模块化设计降低自重,释放大量空间,为生态绿廊留出了适宜的空间的同时也让高低错落的体块塑造出了不同维度的景观空间,实现了高层建筑生态逻辑的重构;
2.系统闭环性——整合光伏发电、雨水循环、生物链修复与AI碳管控,使建筑能源能一定程度上自给,成为城市微型生态中枢;
3.人文先锋性——通过“垂直模块”场景编织办公、商业与自然体验,以光伏幕墙、星空观景台等设计重塑都市人的生态感知维度。
项目将绿色智造深度植入空间基因,不仅解决高密度城市生态割裂问题,更以可复制的技术框架证明:高层建筑完全可蜕变为“会呼吸的生命体”。其跨学科协同创新模式,将高层建筑从“资源消耗者”转化为“生态生产者”,为高密度城市提供可复制的可持续原型,完美呼应“绿色智造·和谐共生”的赛题精神。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