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跃之尾——社区体育馆设计
Tail of the Dive - Community Gym Design

主创设计:李品仪

指导老师:耿雪川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6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建筑设计 - 体育建筑

0
热度:381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潜跃之尾——社区体育馆设计

院校名称: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耿雪川

主创姓名:李品仪

设计时间:2024-07-07

项目地点:青岛市

项目规模:5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建筑设计-体育建筑

海岸线人视点效果图与概念生成

生命之花是古埃及神秘学派几何符号。将圆形拆成许多全等的尖椭圆光轮而成。过程重复7次,同时向外旋转,创造出“细胞”图案。并向外旋转,如此重复下去。
生命之花的寓意是生生不息,而生命又在于运动。因此,将生命之花的哲学、数理逻辑、寓意与体育活动建立联系。根据市民的需求和场地周边的环境,打造一个具有美好寓意、数理建构、丰富体验的社区文化体育中心。
以生命之花的平面逻辑和线型为底图,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衍生出三维曲面空间。项目沿海面延绵展开,屋顶的结构形似美人鱼尾跃入海平线,又像一簇簇绽放的花朵。金属屋面在阳光下反射出碎金般的光,因此取名“潜跃之尾”。

设计说明

项目场地面向海洋,位于新开发的居民区内,用户群体包括周边居民、青少年、本地职业体育俱乐部以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赛事。
设计希望整体沿带状场地延绵展开,呈现出一种自然流动的美感。以生命之花的平面逻辑和线型为底图,选取其中的一部分,衍生出三维曲面空间。项目沿海面延绵展开,屋顶的结构形似美人鱼尾跃入海平线,又像一簇簇绽放的花朵。金属屋面在阳光下反射出碎金般的光,因此取名“潜跃之尾”。
生命之花的寓意是生生不息,而生命又在于运动。因此,将生命之花的哲学、数理逻辑、寓意与体育活动建立联系。根据市民的需求和场地周边的环境,打造一个具有美好寓意、数理建构、丰富体验的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大跨结构的优势就是提供了空间更大的自由度。将各个功能错位散开,打造更加灵活、自由、可逛、更具体验性的空间。

结构解析与室内效果

整个设计涉及两种结构类型:整体的大跨结构支撑整个项目和篮球场;局部的框架结构支撑各层中小型空间。

平面图

建筑外轮廓的曲线凹凸设计,创造出了不同尺度的空间交错效果,设计者将市民使用率较高的功能空间,例如乒乓球馆和健身房,放置在入口处。人流较大的篮球馆安排在建筑的一端。
设计者希望平面去大厅化,摒弃中央式的大厅布局,各功能空间沿着长度约150米的细长大厅分布。在大跨结构提供给空间更高的自由度,设计者将各个空间错位散开,形成一系列类似于城镇的灵活、自由、可逛空间。

剖面系统与鸟瞰图

项目除了唯美的结构造型以外,室内的空间体验尤为有趣。一条户外休闲步道从滨水河岸,一直延伸到场地上空,再缓缓进入到室内二层。扩展成二层公共平台,并连接起室内的各个功能空间和休闲平台。
当市民走进这个室内,一种“街巷”式、森林般的、高低错落的绿色空间,迎面而来。设计想要表达的是,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容纳功能的空间。建筑应该是能提供给使用者舒适、别具一格、深刻内涵的体验和情绪价值。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生态、功能与空间体验为核心,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和社区需求,打造集运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社区体育中心。设计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时,注重空间层次感与沉浸式体验,通过去大厅化布局,塑造充满活力与情绪价值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建筑、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设计亮点

本项目以“生命之花”的几何逻辑为灵感,通过三维曲面空间的构建,创造出形似美人鱼尾躍入海平线、又如花朵绽放的独特屋顶形态。建筑整体沿海岸线展开,强调自然流动的美感,并利用大跨结构提供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使各功能区灵活布置,形成如城镇般自由可游览的空间体验。屋顶采用金属材质,在阳光下呈现璀璨光影,与滨海环境相得益彰,呼应“潜跃之尾”这一主题。

专家评语

方案将生命之花几何逻辑创新转化为流动建筑形态,大跨结构释放空间活力,功能布局契合市民动线。金属曲面屋顶与滨海环境诗意呼应,沉浸式街巷体验突破传统体育空间范式。需关注细长布局的步行通达效率及大跨度曲面屋面的运维成本控制。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