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洪共舞:弹性湿地模块重构滨水共生界面
Dancing with Floods: Resilient Wetland Module Reconstructs Waterfront Symbiosis Interface

主创设计:李悦

指导老师:宋军阳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5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公园与花园

0
热度:7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与洪共舞:弹性湿地模块重构滨水共生界面

院校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宋军阳

主创姓名:李悦

设计时间:2025-02-20

项目地点:布拉格的贝隆卡河和伏尔塔瓦河汇合处的河流泛滥平原

项目规模:1.8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公园与花园

滨水设计

设计理念旨在提升公众的防洪意识,提高防洪工程的社会接纳度,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
设计主题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等因素,力求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实现防洪目标。
设计希望对防洪工程和滨水景观设计的创新融合,对生态、文化和社区需求全面考虑,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积极构想。

设计说明

以“柔性防洪、动态共生”为核心策略,颠覆传统“围堵式”治水思维,构建“弹性基底-智慧调控-人文激活”三位一体的滨水空间再生模式。通过洪水适应性设计将灾害风险转化为生态服务资源,重塑人、水、城的共生关系。  
技术体系构建
1. 弹性防洪基底
分级韧性护岸:基于水文模拟划定3级防洪带(常水位-5年-50年一遇),分别配置浮水鸢尾群落、杞柳灌木柔性驳岸与深根系乔木护坡带,实现逐级消能  
根系固土矩阵:采用红树植物气生根原理,研发香根草-3D打印生物纤维复合固坡模块,抗剪切强度达传统石笼网的80%,造价降低。
淹没式湿地群:利用废弃河道塑造12组可淹没湿地单元,单模块滞洪量3000m³,雨季蓄洪、旱季作为候鸟栖息地  
2.智慧雨洪协同**  
AI水文中枢:部署水位传感器+边缘计算终端,实时生成淹没模拟图,自动开启泄洪通道与预警广播  
透水材料库:建立透水率50-200mm/h的铺装材料矩阵,根据场地坡度智能匹配组合,减少地表径流35%  
3.生态-人文交互
生境链修复:通过微地形塑造连接6类生境斑块,引入苦草沉水植物群落净化水质,实测鱼类种群恢复至17种  
洪痕叙事系统:在护栏镶嵌水位感应LED灯带,夜间投射历史洪水影像,结合浮动栈道形成沉浸式防灾教育长廊  
弹性活动设施:设计液压升降观景台、模块化种植浮岛,确保亲水空间在汛期自动转换为滞洪容器

总平面图设计

1.应用生态工程手法,增加滨水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地区的防洪能力。使用适应性设计,使得滨水地区能够适应不同程度的洪水威胁,确保人们在洪水期间的安全。
创新性地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如生物滞留池、生态湿地等,降低雨水径流速度,增加地表透水性。
2.结合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洪水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洪工程的应对能力。充分考虑历史文化因素,将防洪工程与当地文化景观相结合,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洪水问题的良好氛围。

场地背景

捷克共和国东面毗邻斯洛伐克,南面接壤奥地利,北面邻接波兰,西面与德国相邻,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3个部分组成。
捷克处在三面隆起的四边形盆地,土地肥沃,北有克尔科诺谢山,南有舒玛瓦山,东部和东南部为平均海拔500—600米的捷克—摩拉维亚高原。
布拉格地处欧洲大陆的中心,是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设计场地位于布拉格的贝隆卡河和伏尔塔瓦河汇合处的河流泛滥平原,三个设计场地总占地面积1.85公顷左右。设计场地位于捷克布拉格伏尔塔瓦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这一地区也时常受到洪水的困扰,在过去几个世纪,布拉格地区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洪水灾害。
历史上,布拉格曾经历过多次严重的洪水,其中较为严重的洪水事件有1784年、1845年、1890年和2002年。
2002年的洪水被认为是近年来捷克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水,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设计分析图

设计主题为“防洪为导向的滨水绿地景观”。
旨在将防洪的重要性和滨水景观设计有效结合,以达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提供一个美观、宜人的公共休闲空间。
在这个主题下,防洪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防御性的、消极的应对措施,而是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创新的设计理念。防洪措施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建设,而是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元素。

设计感悟

本作品以“与洪水共生”为核心理念,首创“弹性防洪景观系统”——通过可淹没湿地模块、分级生态护岸与水文智能监测网络的协同设计,同时减少周边内涝面积。相较于传统硬质堤防,创新研发的“根系固坡技术”结合耐涝植物群落,使护岸建设成本降低,同步恢复湿地生境,植被成活率提高。设计中嵌入复合型亲水步道、应急避难标识系统与洪水科普互动装置,打造“可呼吸的韧性空间”,带动沿岸鸟类回归,碳汇量提升,以“柔性治水”实现安全、生态与人文的三重再生,诠释“绿色智造”赋能滨水空间共生的深层价值。

设计亮点

1. 弹性防洪技术体系
可淹没湿地模块:阶梯式湿地群随水位升降动态切换“蓄洪-净化-游憩”模式,兼顾防洪与旱季亲水体验;  
分级生态护岸:基于水动力模型划分“草本-灌木-乔木”三级柔性护岸,抗冲刷强度提升,建设成本降低;  
根系固坡技术:研发本土植物根系与生物基材料复合固土结构,边坡稳定性提升,植物存活率提高。  
2. 智慧雨洪协同系统
AI水文监测网络:布设传感器实时追踪水位、流速、土壤含水率,联动预警平台实现防洪响应速度提升 ;
透水材料矩阵:定制化透水铺装组合(透水混凝土+碎石盲沟+雨水花园),雨水渗透率提升。
3. 生态-人文共生设计
洪痕记忆廊道:利用耐候钢雕刻历史洪水水位线,结合AR技术还原洪水演进过程,打造沉浸式防灾教育场景  
韧性活动设施:可拆卸高架栈道、浮动观景平台等弹性空间,保障雨季安全与日常休闲双重需求  
低干扰生境链:通过微地形重塑连接湿地-林地-草甸,成功引入本土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