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基于触媒理论的铁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策略
Within “Touching” Distance: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for Railway Industri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Catalyst Theory

主创设计:李晨昱  李晨昱

设计成员:耿晓晗 姜丁宁

指导老师:孙冬 丁鹏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4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文旅景观

0
热度:143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触”手可及——基于触媒理论的铁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策略

院校名称: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孙冬 丁鹏

主创姓名:李晨昱  李晨昱

成员姓名:耿晓晗 姜丁宁

设计时间:2024-02-18

项目地点:沈阳建筑大学

项目规模:22.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文旅景观

起因篇

坊子站片区作为潍坊工业文化的重要见证,保留着大量铁路线、德日建筑及工业设施,随着《南来北往》的热播,这片历史小镇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亟待保护与活化。

设计说明

本设计选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胶济铁路坊子站片区,这里不仅保留着大量铁路线、德日建筑、工业设施等珍贵历史遗产,还因央视年代大剧《南来北往》的热播而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设计方案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结合触媒理论指导下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历史、文化、生态与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城市空间。

    设计主线围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选取关键触媒点,通过绿色技术和智能制造的引入,对场地空间进行有机更新。我们计划利用可持续材料和节能技术,修复并改造历史建筑,使其成为展示绿色建筑技术的示范点。同时,引入智能管理系统,优化能源使用和废物处理,确保整个区域的运营高效且环保。

    此外,设计方案还注重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通过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文化活动的策划将结合当地历史特色,举办各类展览、工作坊和节庆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吸引外来游客,促进文化交流。

    最终,我们期待通过这一设计方案,不仅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一个充满文化与活力的休闲目的地,共同见证一个绿色、智能、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地标的诞生。

经过篇

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主题,结合触媒理论,通过绿色技术与智能手段对工业遗产进行修复与改造,构建生态网络,策划文化活动,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结果篇

项目成功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展示、生态休闲、创意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成为潍坊的城市新地标。

场景篇

漫步在修复后的德日建筑间,绿意盎然的公园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智能管理系统悄然运行,文化展览与社区活动热闹非凡,历史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绿色智造·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成功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通过绿色技术与智能手段对坊子站片区进行活化改造。设计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还引入可持续材料与节能技术,打造低碳环保的示范区。生态与人文并重,通过绿地系统与文化活动的融合,提升了区域环境品质与社区活力。项目兼顾居民需求与游客体验,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为潍坊增添了一个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魅力的城市新地标。

设计亮点

1.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以触媒理论为指导,选取关键历史建筑与工业设施作为触媒点,通过修复与改造,将其转化为文化展示、创意办公、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空间,既保留历史风貌,又赋予其现代功能。

2. 绿色技术与智能管理:引入可持续材料与节能技术,修复历史建筑的同时降低能耗;利用智能管理系统优化能源使用与资源循环,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示范区,体现“绿色智造”理念。

3. 文化体验与社区活力:以工业历史为脉络,策划铁路文化展览、工业遗产体验等活动,融入现代艺术与科技元素,吸引游客与居民参与,激发片区活力,促进文化传承与社区融合。

5. 多功能联动空间:设计将历史保护、生态修复、文化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功能联动体,满足居民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地标。

6. 历史与现代交融:在保留德日建筑与工业设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与科技元素,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营造独特的空间体验与文化氛围。

专家评语

该方案抓住热门电视剧有利项目可行性,创新运用触媒理论,以最小干预手段激活铁路遗产价值,通过锈板艺术装置、弹性植被系统实现历史记忆与生态功能共生。为“城市更新+文化传承”提供可复制的韧性更新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