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垂垂,牧野长歌
Bowing Rice Ears, Long Songs in the Pastures

主创设计:王濒彬

设计成员:张润泽、吕碧阳

指导老师:周峰越

作品编号:ILIA-S-WORL1302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乡村振兴

0
热度:6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谷穗垂垂,牧野长歌

院校名称: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指导老师:周峰越

主创姓名:王濒彬

成员姓名:张润泽、吕碧阳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

项目规模:1.87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景观设计-乡村振兴

前期分析场地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人群怀揣着对乡村宁静的憧憬,纷纷奔赴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与资源,与乡村携手共进,共同探寻发展的新路径。在这一进程中,昆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积极投身其中,以艺术为有力的引领,致力于培养深厚的乡根文化。通过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乡村景观,巧妙地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乡村本土特色相融合,重塑乡村的空间形态与文化氛围。从充满创意的田园景观小品,到富有民族风情的公共空间打造;从彰显农耕文化的文化墙绘,到兼具实用与美观的乡村建筑改造,每一个设计细节都倾注了对乡村宁静的守护与对未来发展的憧憬。力求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唤回那曾经熟悉且令人眷恋的乡村独有的宁静,让乡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永恒港湾。

设计说明

向往乡村,去寻找一种宁静,宁静,是心灵的回归,是自然与灵魂的契合。宁静的自然,恬静优美;宁静的心灵,淡泊安然。村民安居乐业,城市奔赴乡村,促进发展,共同进步,让艺术引领乡村,培养乡根,唤回乡村独有的宁静。

现状分析

在空间层积部分,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冷饭桥村的空间布局。其中,“现状村落” 部分生动地呈现了村落当前的整体风貌,包括房屋建筑的分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街巷空间” 部分则聚焦于村内的道路网络和街巷格局,清晰地展示了这些街巷如何串联起各个建筑和功能区域,体现出村落的生活脉络;“公共空间” 部分详细描绘了村内的广场、绿地等公共区域,这些区域是村民日常交流、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对村落的公共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
要素提取部分深入剖析了冷饭桥村的建筑特色。“传统建筑分析图” 以专业的视角,从建筑风格、结构、功能等多个方面对村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了详细解读,揭示了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冷饭桥建筑体量化分析图” 则通过数据和图形,直观地呈现了建筑的体量大小、高度、密度等量化指标,为了解村落建筑的整体规模提供了精确依据;“冷饭桥建筑风貌分析图” 着重从美学和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风貌元素,展现了冷饭桥村独特的建筑审美风格;“冷饭桥建筑材质分析图” 则深入研究了建筑所采用的各种材料,包括石材、木材、土坯等,探讨了这些材料的来源、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方式,体现了当地传统建筑技艺的智慧。
价值共识部分聚焦于公众对冷饭桥村的认知和期望。“公众认识” 中的 “村民意见” 反映了长期生活在村内的居民对村庄发展的看法。他们谈到村内工作机会的现状,指出目前产业收益较为一般,希望能够有更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的工作机会,减少外出务工的需求;同时,村民们也提到了村内丰富的手工艺技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技术参与到旅游开发等新兴产业中,实现增收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游客意见” 则从外来者的角度出发,指出村落基础设施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丰富文化活动的期待,这为冷饭桥村进一步优化旅游服务和开发文化体验项目提供了参考方向。

效果展示与设计思考部分

概念框架设计 :包括家乡村庄文化传承、乡村城市同步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家园的智慧所在,涉及到乡村产业、村民就业、公共资源等方面的价值。 包括艺术营造的活力生机、乡村历史的文化底蕴、乡村城市的同步发展、建设家园的智慧所在。展示了乡村产业、村民就业、公共资源等方面的策略。 通过艺术营造、乡村历史文化、乡村城市同步发展、建设家园的智慧所在等方面,实现乡村振兴。 
村庄发展策略 :包括山林治理策略、生态旅游策略、乡村旅游策略。 展示了街巷空间的整理和规划。包括生态旅游策略、乡村旅游策略。通过艺术赋能,实现乡村的发展和融合,单体建筑改造引导、组团建筑改造引导、增加软性装饰等。 

设计思考部分

通过艺术设计赋能乡村发展,提出了城市与乡村双向发展模式,以及一系列具体的建设项目,如研学基地、特色集市、文创基地等。同时,右侧部分介绍了可持续林业和农业的实践方法,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农业实践和生态循环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当地生活水平,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设计感悟

本设计项目以昆工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深入探寻乡村宁静之美。通过打造谷穗垂垂、牧野长歌的田园盛景,重塑乡村风貌。不仅为村民营造安居乐业之所,更吸引城市人群奔赴乡村,以艺术为纽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致力于振兴乡村、有效培养乡根文化,为乡村的发展敬献力量,故而值得嘉奖与认可。

设计亮点

深度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将古老的农耕文化、民俗传说等元素巧妙融入景观之中。例如,以谷穗意象为核心构建景观小品,既展现乡村农业特色,又传承丰收祈福的文化内涵;以牧野场景为蓝本创作文化墙绘,生动讲述乡村历史故事,使乡村文化在现代景观中得以延续与弘扬,增强村民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吸引游客深入了解乡村文化底蕴。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构建绿色循环系统。在植物配置方面,选用大量本地乡土植物,它们适应本地气候与土壤条件,减少后期养护成本且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雨水收集与净化设施,将雨水用于灌溉农田与景观补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打造生态湿地与缓冲带,有效净化农田径流,保护乡村水体环境,确保乡村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平衡。强调人与景观的互动参与,设置丰富多样的体验区域。开辟农事体验园,让游客亲身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感受乡村劳作的乐趣与艰辛;打造乡村手工艺品制作工坊,游客可在当地艺人指导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深入体验乡村技艺的魅力;设立乡村美食体验区,游客品尝地道乡村美食的同时,还能参与食材采摘与烹饪过程,全方位提升游客在乡村的沉浸感与参与度,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