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无感——多维感知老年人康养自然疗愈社区公园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3281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景观设计 - 居住区景观
项目名称:告别无感——多维感知老年人康养自然疗愈社区公园设计
设计时间:2024-12-20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项目规模:5309.1㎡
社区公园总平面图
该社区公园位于居住区中心,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六边形组合成的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六边形要素将空间进行划分,形成空间感受各不相同的区域,并置入相应功能,结合视觉、听觉等多维感官,强化老年群体在其中对环境的可感知性,结合自然环境达成疗愈效果。
设计说明
随着早期来深创业的“拓荒牛”逐渐退休,以及随迁老人、候鸟老人的持续增多,深圳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过100万,由此可见,在深圳进行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十分重要。
人们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来感知世界的,五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不同的感官被调动起来,就能够使人们对同一件事物产生全新的感受,从多角度激发人的情感体验。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减弱,对身边的一切都容易失去感知,且深圳候鸟老人现象普遍,他们对一所较为陌生的城市很难有深刻的感知,他们甚至会对周围的环境“无感”。
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面向老年人的多维感知自然疗愈社区公园,从人的全方位感知入手,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放松身心、恢复感知、交流互动的社区空间,通过丰富环境景观的可感知性与生命力让老年群体的各种感觉充分得到满足,形成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通过利用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日常性,让老年人与深圳这所城市产生更深刻的联系与依恋,更有利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
居住区总平面图、前期分析、设计构思
本设计充分考虑人体尺度,提升老年人步行其中的舒适性,通过布置景墙、景观小品,构造出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运用连廊,将社区公园立体化布置,增加人的可活动空间,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景观感受;
本设计充分考虑整个社区公园的种植设计,在入口处、广场周围、休憩敞廊等区域都分别进行了植被的设计,对植物的高度、是否会随季相变化、是否会开花结果到各种植物开花的时间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给人以更为多维度的景观体验。
社区公园剖透视图、剖面图、种植设计
由于深圳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建设适老化社区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居住和生活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社区公园适老化设计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可以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
通过研究老年群体的生理变化与心理需求,发现他们对环境的感知逐渐减弱,产生对身边环境“无感”的现象,于是在设计社区公园时,就将“多维感知”作为设计理念,通过对空间和景观的设计,强化老年人在公共空间中的各种感知,带来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同时通过自然要素的置入,通过自然环境疗愈老年群体,提升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程度。
居住区鸟瞰图、设计分析
在社区中建设“智慧+”老年人康养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老年群体及亲属、服务机构、政府等多方联系起来,能够更准确的获得老年人需求,实时监测老年人健康情况,得到真实反馈,同时将社区公园作为社区的康养核心,线上线下相结合,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康养和疗愈效果。
设计感悟
本设计创新性地将“多维感知”理念融入老年康养空间设计中,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满足老年人的感知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丰富的功能设置,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富有活力的社区公园,展现了对老年群体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老龄化趋势的关注。
设计亮点
1. 创新性地将“多维感知”理念运用到老年康养社区公园设计中,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本设计针对老年群体,从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满足老年人的感知需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 将多维感知与自然疗愈相结合,通过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水体等要素强化社区公园的可感知性,为老年群体提供一个放松身心、恢复感知、交流互动的社区空间;
3. 细致研究了深圳的可种植植物,完成整个社区公园的种植设计,通过植物季相变化在强化感官认知的同时强化了人对时间的感知,给在深圳这样季节、气候变化不明显的城市中生活的人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4. 整体设计细致考虑了设计尺度与多维度的景观观赏性,不仅在平面上有丰富的景观与空间,在立体层面也有不同高度的、多层次的景观设计,更具观赏与可感知性。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