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25/03/20 18:45浏览量
483▲设计策略及效果展示
基于历史、区位,场地数据及人群访问,我们总结出的场地中存在的功能、交通、空间、产业格局、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六部分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城市触媒理论,及通过引入新元素最为催化剂,改变场地现状,带动区域发展的理念。结合场地特征,我们选择了城市绿地作为物质性触媒,历史文化作为非物质性触媒,打造城市锚点,施加手段将其激活,以期最终达到,向外探索,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内外联动,文旅融合式发展。激活锚点的手段分为两步,首先进行物理空间干预,及重要建筑改造,公共空间激活,道路交通疏解。将场地的硬质空间先一步梳理,翻新。 其次进行社会场地的营造,及街区绿网蔓延,服务业态重塑和历史文化保护。充分活化场地内的各类要素,促进人群交流,带动经济发展,同时紧扣我们文旅融合的规划核心,将场地内的文化要素发掘,增设各类文化活动,将汉城文化基因与丝路文化基因融入场地,增加场所认同感的记忆感。 右侧展示的是我们场地的鸟瞰图,上面的是有东南向西北望,展示了社区与社区的风貌,下面的是由西南向东北望,展示了景区与社区的关系。
设计说明
▲前期问题及问题导向
我们的研究主题是“绿色触媒,景城相生”,旨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对汉城湖片区的绿网进行更新与自生长设计。设计基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湖遗址区一带,这片土地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我们对现状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场地景观效果较差,停车乱像严重。大片空地未得到合理利用。我们基于左侧提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先考虑到我们基地的特色是有历史遗址文化加持,景区沿线生态自然,住区承接旅游联动。从而凝缩出我们的文化+商旅+居住的设计倾向,同时这些问题也向我们发起了挑战,我们要去思考如何对抗这种多维度的隔绝和割裂,从而去焕发活力。
▲总平面设计及策略模式展示
我们将场地分为了遗址公园区,城市开放绿地区,各类生活居住区,商贸办公区,科普教育区这几个主要的功能分区。场地主要由五类道路构成,为公园内道路,主要城市道路,我们打造的绿地环线及给组团内道路。这条基地内的绿地环线在平面图上可以看到我们用最深色的树来表示串联,下面叠加渐变的道路颜色,他在场地中形成了一条开放的、串联的、慢行绿网,在这条绿网的上有我们置入的锚点绿地,他将密闭的住区空间打开,成为开放的城市绿地,既可以促进的人际交流,为场地带来活力,也能以点带面促进整个片区的绿网更新与自生长。
▲节点设计展示
节点设计旨在构建一个便捷、舒适且富有活力的慢行系统,让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也能享受宁静与自然的美好。慢行交通网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的补充,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我们在二环路与朱宏路之间设计了一个聚散绿地广场,铺装采用了漩涡一样的形态。这种设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导游人穿行,还为整个节点注入了动态的活力。它象征着活力源泉,寓意着这个交通节点将成为整个慢行交通网中最具活力与吸引力的核心区域。另外,在慢行步道的设计上,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直线通行道模式。传统直线通行道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植物或建筑的阻碍,导致穿行不便,流线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重新规划了边界建筑的布局,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同时,新增了出挑的人行通道,这些出挑部分不仅为行人提供了更多的通行空间,还能够引导行人的视线与流线,使整个交通流线变得清晰、有序。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