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融城,智萃于野——“森林入城”导向下的互联网医疗科创城城市设计
作品编号:ILIA-S-WORL13107
主创姓名:郭文芬
设计成员:陈兴彤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规划类 - 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项目名称:绿韵融城,智萃于野——“森林入城”导向下的互联网医疗科创城城市设计
院校名称: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姜敏 向辉
设计时间:2024-12-31
项目地点:湖南长沙
项目规模:约1.34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规划类-城市及园(校)区规划
▲现状分析——“绿”的认知
前期分析围绕场地”绿”的资源禀赋,梳理区位优势、生态本底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对现状“绿“的使用以及”绿“的需求,总结出场地存在”断绿“”缺绿“”旧绿“三方面的问题,以此提出让智慧在自然中生长的设计理念,以山水融城、建筑织城、绿景汇城三条空间策略支撑理念设计。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基于“森林入城”的理念,对长沙市岳麓区梅溪湖二期象鼻窝森林北部片区进行新区规划设计。以活化场地内外绿色资源为基础,同步联动周边产业生态,将互联网医疗科创城作为发展定位,通过生态与科技的双向赋能,使智慧孕育于自然、生长于自然。设计围绕“绿”主题,分析并挖掘场地现有绿色资源禀赋与使用需求,打造三条引“绿”入城策略,对自然景观运用保留、利用、呼应、退让等设计手法,构建三处森林入城轴线:西部依托场地特有的自然山体和水塘构成山水融城线,打造慢生活主题的科创园林;中部通过运用绿色建筑技术和设计手法延续森林意向构成的绿建织城线,打造集约开放的科创街坊;东部串联不同节点的绿地景观构成绿景汇城线,打造集形象展示、休闲服务、商务办公功能的总部基地。本设计注重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均衡发展,在设计过程中贯彻生态性、社会性和经济性,通过对新城空间环境的合理塑造,致力于构建"自然基底-技术创新-人文体验"三位一体的共生模式,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互联网医疗创新聚落。
▲策略构建——引“绿”入城
在宏观层面,设计围绕“绿”的主题,结合“智”的技术,分析并挖掘场地现有绿色资源禀赋与使用需求,打造三条引“绿”入城策略,分别落位于三处空间轴线:山水融城线,建筑织城线,绿景汇城线。其中,山水融城线以场地自然生态本底为依托,打造山体公园,提供户外休闲的“森林”空间,延续南侧的象鼻窝森林景观。在建筑织城轴线上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延续场地由北向南逐渐抬高的地形,勾勒富有韵律的天际线。绿景汇城线上则利用小型集约的生态绿地、海绵花园等串联建筑群体,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提供如森林般的热舒适。
▲总平面图——“森”生不息
在中观层面,形成三轴三带三极的绿色“创新矩阵“结构。三轴即山水融城轴、建筑织城轴、绿景汇城轴;三带即康体生活带、智慧孵化带、共享展示带;三极即森林康养中心、科研办公中心和总部活力中心。其中在三极的选址与布局上,总部活力中心设置于场地主干路泉水路的入口,作为整个片区的形象门户与功能服务枢纽;科研办公中心设置于场地中部,地铁控制范围北侧,设计形制采用方格网街坊式,以在平面上弱化地铁控制线造成的三角切角对整体秩序的破坏;森林康养中心则位于场地西侧的自然山体附近,与场地外的养老院康泰之家临近,延续场地周边的互联网医疗产业链。
▲场景呈现——智“绘”新绿
在微观层面,重点塑造山水融城线中的科技园林节点、建筑织城线上的科技街坊节点以及绿景汇城线上的科技总部节点。科技园林意图以慢生活激发创造,构建自然空间与人工建筑交融的慢空间;科技街坊是垂直生长的科创空间:建筑间构建双层连廊作为以交流洽谈为主的科创平台和休憩观景为主的休闲平台;总部设计则保留场地原有的自然小型山体塑造为社区森林,并以屋顶花园的水平交互形成花园式办公聚落。
设计感悟
本设计从场地优渥的自然资源禀赋入手,立足于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前沿视角,提出“森林入城”的概念,探索城市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范式。方案突破了以往城市规划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对立关系,创造性提出"生态-科技共生"的路径,将山水格局转化为智慧生长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亮点
设计深入分析了场地的自然、产业、人群、地形等现状,总结现状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予以一一回应,是逻辑清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设计的核心亮点是通过西部山水融城线(利用原生山体和水塘)、中部绿建织城线(延续森林意象)、东部绿景汇城线(呼应地形肌理)的渗透体系,辅以绿色建筑技术和海绵城市理念的植入,实现森林资源向城市空间的有机转化。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