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织锦·重生画卷——加沙地带城市、生态和人文景观的重生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30 10:40

浏览量

397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33
主创姓名:冯晓琪 孙艺轩 蔺靖远 张艺纯 陈秋子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改造类 - 城市更新
项目名称:和平织锦·重生画卷——加沙地带城市、生态和人文景观的重生
院校名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姚朋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改造类-城市更新

现状问题及设计构思

加沙地带作为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由于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不再能够确保人们的生存环境。加之其本身降雨量有限以及水位下降,造成了海水入侵的问题,水资源严重短缺。到2024年,加沙地带的大部分城市都被战争摧毁,居民的生活空间严重短缺,生活质量严重下滑。战争留下的弹坑在地面上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伤痕,导致了广泛的环境污染。本设计将通过四类策略给予加沙城市新生。

设计说明

加沙地带,一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其城市和农业用地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水资源短缺、生活空间被摧毁、弹坑的残留以及环境的污染......战争不仅摧毁了生活的物质基础,也侵蚀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民众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变得尤为强烈。面对如此严重的破坏,加沙地带的重建之路充满了挑战。 针对加沙地带的现状,我们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设计策略,希望通过长远可持续的的规划恢复加沙地带的生态与活力。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到居民的迫切需求,我们规划了临时安置点和设施,并设想从“临时住所”向“永久居住”的转变,逐步打造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节水、储水净水等环节对城市水系进行彻底改造。其次遵循生态优先原则,通过Ai-Mawasi生态系统重建弹坑栖息地,利用自然的力量修复受损的土地,同时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最后针对遭到破坏的文化,构建三层体系重建战后文化景观,保护、建设、产业辐射,让文化再度熠熠生辉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效益。本设计不仅关注于环境的修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深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和谐共生的追求。通过这一方案,我们希望为加沙地带带来真正的重生——不仅是城市的重生,更是自然与文化的重生。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增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议增加城市绿色节水设施,对传统蓄水设施进行修缮更新,建设多级海水防渗设施,补充恢复地下水位;建立临时安置点和设施:生活痕迹的恢复,生活空间的临时过渡与功能连接,设置临时聚落作为过渡生活空间,并将其作为未来和平的象征加以保存;利用弹坑修复减少污染,恢复城市环境:生态痕迹修复,露天环形山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利用环形山清理污染物,修复连接城市生态系统;呼吁和平对待被战争破坏的历史遗迹:保护文化痕迹,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功能激活,将保存被战争破坏的文化遗址,成为呼唤和平的展示窗口。

战后修复策略1-2

城市的重生通过建立临时定居点,增加绿色公共空间再到连接未来城市功能。逐步将“临时住所”打造为“永久居住”的未来城市。同时通过增加城市绿色节水设施、对传统的蓄水设施进行修复和更新以及将堵塞海水回流通道以补充水源,完成城市水系改造。 自然的重生首要任务是重塑下垫面以净化表面污染物。利用加沙干燥的自然条件,结合植被和微生物,净化表面污染物。

战后修复策略3-4

接下来连接地下涵洞,深度净化污染物,利用竖井明确土壤污染范围和程度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涵洞将污染物浓缩并净化。建立新的战后A1-Mawasi生态系统重建栖生物息地。利用加沙原始生态系统的特点,弹坑生态系统和恢复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最后生态与城市链接,改变城市活力。在重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植入游憩功能引导人们出行。 由于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破坏了加沙的历史和文化遗址,我们选定14处代表性遗产地作为核心保护区。划定核心保护区域,适当对外展示。同时建立一个绿地缓冲区,为城市阶层提供可达的绿色空间。依托保护区和缓冲区资源,带动周边城市功能更新,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设计感悟

本项目是加沙地带重建的创新蓝图,充分展现了“设计的价值与效益”。我们通过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城市设计,重塑了一个既生态又人文、既传统又现代的城市。项目强调了自然的修复与永续利用,提升了公共服务能力,并促进了文化传承。我们相信,这一方案能为加沙地带带来持久且积极的变革,值得荣获此奖项。

设计亮点

1全面性的规划:从临时避难所到永久住宅的建设、从城市水系改造到土壤修复,项目的综合性设计展现了深远的思考和周密的规划,确保了设计方案的长期可行性和实用性。 2生态与人文融合:项目通过Ai-Mawasi生态系统重建弹坑栖息地,优化了城市生态,同时注重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的修复。 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项目设计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不仅在视觉上呈现东方美学,也在技术实施上采用了现代科技,如智能水管理系统,符合时代审美和民众的日常需求。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