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组委会
2018/07/10 14:40浏览量
1072图注:总平面图
设计说明
图注:封面 说明:鼓鸣寨夯土建筑文化旅游景观设计方案
图注:区位环境分析
图注:总体规划布局
图注:总体规划布局
图注:总体规划布局 说明:以“应韵而生”作为切入点,把新建夯土建筑的现代性与夯土的古韵完美结合,并运用现代化的解构方式使夯土墙新生,为乡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保留居民居住和有价值的夯土建筑,利用空置和荒废场地创造公共空间和创意文化产业,使旅人在街巷的古韵中行走,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在新生的夯土构筑物中穿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
图注:景观系统分析
图注:功能布局分析
图注:交通系统分析
图注:交通系统分析 说明:通过旅游区业态的更新设计,平衡最低干预理念与城镇建设需求后,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并合理限制车流来满足鼓鸣寨的自然生态旅游路线,进一步挖掘壮族旅游发源地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
图注:植被布局
图注:鸟瞰图
图注:立面图
图注:入口鼓鸣广场、游客中心效果图 说明: 入口游客中心:主入口处游客中心与休息等候区形成夹持感,运用古朴的夯土建筑形式提炼简化形成了公园入口标志。 入口鼓鸣广场:主入口处的广场上夯土建造的倾斜的大鼓。是壮族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它的上面摆放着等比例缩小的鼓鸣寨夯土建筑物,大鼓四周是喷泉广场,它所形成的浅水面恰巧是古民水库的形状。
图注:夯土建筑文化广场、民俗文化表演广场效果图 说明: 夯土建筑文化广场:遵循夯土建筑的建造过程,一步步递进式的建造屋架,由地基到简墙体再到夯土框架及屋顶木架,最终屋顶加瓦,建造成一栋完整的夯土建筑形式,即原有的传统房屋,使屋架与传统建筑融为一体。 把标志性的夯土建筑形式新建成嵌入地下的形式,使其露出地面的高度逐渐抬升,就如同建筑逐渐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应夯土韵而生。
图注:夯土建筑文化广场、民俗文化表演广场效果图 说明: 夯土建筑文化广场:把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跳格子的图案形式,变幻成下沉式的休闲娱乐区域,条形石铺造的地面增强了层次感,阴雨天气会形成积水,是孩子们嬉戏的最佳场所。 民俗文化表演观赏广场:依照原有地形建造观赏平台,平台座椅采用草与混凝土相渗透的形式,自然生态,民俗舞蹈表演雕塑矗立在广场上,游人可以与之趣味互动。
图注:夯土墙解构广场效果图 说明:运用现代的解构手法,将夯土墙变形重组,使其富有观赏性与功能性。通向博物馆广场的小路旁也矗立着夯土墙,连接了夯土墙解构广场与博物馆。
图注:滨水栈道效果图 说明:栈道连接了入口处与博物馆,运用传统折尺的形式连接,围栏则把传统鲁班尺的元素体现出来。与之相邻的是夯土材质的缓坡平台,平台内镶嵌着通透式的休闲座椅,这些都是观赏水库美景的绝佳位置。
图注:夯土博物馆效果图 说明:运用传统夯土材料建造的博物馆建筑与古村落相融合,但同时夯土墙表面又夹杂着看似随意镶嵌着的三角形抛光金属片,实际上那些是由混杂在夯土中的石子等杂质提炼出来的,他们随着光线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色彩,既点缀了博物馆,又使其灵动起来。 博物馆建筑把现代建筑上的新材料注入这个传统的具有自我个性的山村,新材料与当地古老的夯土相结合是历史与现代,旧与新的对比,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矛盾体的融合。 夯土博物馆的外墙开洞方式也是采用解构的方式,使其富有传统韵味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博物馆广场主路上同样解构了的夯土墙巧妙地衔接了夯土墙解构广场与博物馆,同时光影变幻的效果又增添了一份灵动。
图注:夯土博物馆效果图 说明:博物馆外侧的廊道上矗立着几尊高大的立柱,它是把古老的夯土建筑所运用的材料提炼分解简化而成,人深入其中庄严肃穆感便会油然而生,惊醒人们保护这原始而自然的美好。同时传统材料中还夹杂着现代抛光金属材料,通过光与抛光金属的反射达到空间的延展,与水相应作为蓝天的镜子。
设计感悟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