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82
申报类别:科技成果奖方案设计 - 科研成果类
前言、乡村生态景观规划在乡村振兴中的促进作用、当前乡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的依据和思路、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未来展望、参考文献
研究主要内容摘要
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乡村空间格局和美丽乡村景观,本文围绕当前岭南地区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创新岭南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探索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应对百年变局的重要战略。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乡村空间格局和美丽乡村景观,围绕当前岭南地区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创新岭南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探索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意义:
生态景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耦合,是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乡村生态景观是对乡村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经营利用的结果,可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聚落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2]。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从较大尺度上对原有景观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元素,全面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此提高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坚持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形成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分区,强化生态系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乡村提供优质的资源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文化引领、绿色发展。以大地景观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并依托自然资源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到乡村进行田园观光、果蔬采摘、休闲度假,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同时,以优质的森林资源环境建设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基地,森林康养以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为指引,并融入森林游憩、科普、疗养、运动、养生等健康服务理念[3],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3)促进岭南文化传承创新
岭南文化所注重的重商、开放、兼容、多元、直观、忤逆、远儒、受用、享乐等是其特有文化特征[4],是岭南乡村景观的思想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岭南乡土文化融入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可以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最大程度保护地方特色,用美丽乡村景观的意向来隐喻、象征、再现乡土文化的内涵,让每一个乡村都别具一格。
(4)促进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注重整体统筹规划,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地区优势资源和显著地域特征,打造体现岭南新概念的乡村生态景观。同时,提高村民对乡村自然环境价值的再认识,增强人们对传统村落、山水、田园、人文景观的保护意识,并将其内化为生存意识和行为准则。此外,需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目标,推动乡村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
(5)增强村民们的幸福感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景观既要符合人的审美观,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中,要将造型、色彩融入乡村景观,又要具备供人们休息、运动、遮阳、避雨等功能,使乡村景观更符合村民的审美和生产生活需要。同时,要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乡村绿色空间活动中,促进村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幸福感。
项目的背景、主要内容、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
1.项目的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做好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主要内容: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坚持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师法自然,彰显自然美丽景观,提升农业大地景观、森林景观、滨海湿地景观,使每个山水景观要素的组合更加合乎自然规律,生态景观更加美丽宜人。挖掘岭南特色,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岭南特有的秀美山川、滨海湿地、红色资源、岭南文化、特色产业、古典园林、岭南植物是难得的地方优势资源,突出岭南特色,带动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智慧平台、森林智慧平台、滨海智慧平台建设,构建生态监测系统,增加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和景观的稳定性,促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同打造生态优美、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3.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以构建“点、线、面”为基础体系,坚持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实生态和耕地保护红线,以村庄、小公园、农场、公共绿地为“点”;以生态廊道、古驿道、绿道、碧道、村庄道路为“线”,连接旅游区、居住区;以海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等为主体的自然景观为“面”;结合红色资源和人文景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探索农业智慧平台、森林智慧平台、滨海智慧平台的建设路径,构建生态监测系统和全生命周期监测系统,依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观测数据、遥感数据以及模型模拟数据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统计数据在时空尺度、数据格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更好地整合,采用数据空间化、数据同化以及数据衍生技术等集成各类数据,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参数,以环境生态容量与潜力为约束机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优化,在保证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最佳目标。构建生态景观规划一张图和“多规合一”的科学统筹,全域提升岭南地区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质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创建绿美人居环境,促进岭南地区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的现代化建设。
实施该项目所具备的基础、优势及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次聚焦“三农”,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计划目标
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构建安全健康、美丽和谐的高品质乡村空间格局和美丽乡村景观,围绕当前岭南地区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创新岭南地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探索岭南特色美丽乡村生态景观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为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项目预期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情况
发表论文1篇,知识产权归属华南农业大学。
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有正确的政策作指引,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不断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把岭南乡村建得更美,把农民变的更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形成新的景观格局及功能分区,强化生态系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提供优质的资源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大地景观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并依托自然资源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到乡村进行田园观光、果蔬采摘、休闲度假,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为乡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参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助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乡村生态景观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进而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乡村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蕴藏大量景观资源的乡村重新挖掘出新的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让乡土的特色、地方文明以及历史文脉的乡村景观更好地传承创新,使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与人文特色更好地体现出来,助推岭南乡村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