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重生——基于生态修复视角下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51
主创姓名:黄丽铭
设计成员:沈敏敏 韩欣芮 张辰晨 张薇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水岸重生——基于生态修复视角下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杨诗雨
设计时间:2024-08-29
项目地点:广东省江门市
项目规模:75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总平面图与前期分析
基地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门甘化厂园区内,紧邻江门西江西岸,江面宽阔景观资源优越。滨水的区位是江门主城区的门户形象区——江上门户的重要节点。我们首先梳理了区位特征和场地周边环境特征,分析改该区域的人群需求与现存问题。
设计说明
该项目位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江门甘化厂园区内,紧邻江门西江西岸,江面宽阔景观资源优越。江门甘化厂曾经是新中国甘蔗化工业起点,曾经是江门市的“活招牌”。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这篇区域逐渐荒芜。作为上世纪辉煌时代的见证,不少江门人都希望尽可能保存这段公共记忆。我们希望利用区位特有的景观资源优势,结合江门甘化厂的工业遗产资源以及江门市独特的传统文化,将设计后的场地重新融入城市生活。使之成为延续城市历史、共享城市记忆与文化的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我们的设计概念为“记忆”与“新生”。“记忆”包含了甘化厂的工业遗产记忆和江门市的非遗传承记忆,“新生”则为滨江环境的更新与再生。以工业遗产、非遗传承、生态修复三大视角开展设计。对原有的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加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在室外场地加设展示工业历史文化景观节点和可供非遗体验展示的公共活动场所,与景观设计和生态修复措施融合,凸显场地的历史文化特征,营造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
设计背景与设计策略
随后整理江门甘化厂的历史沿革,江门市非遗历史以及可以在滨江区域应用的生态景观保护措施。针对本项目特点提出了记忆与新生的设计理念。并衍生出了三个设计策略,分别为策略一:工业遗产—场地历史记忆;策略二:非遗传承—本土文化科普;策略三:生态修复—滨江水体治理
总体效果与生态修复
分析当地的特色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特征。将雨水草地、湿塘与生态浮床等生态保护措施与景观设计结合,营造优美的滨江景观。
未来愿景与节点展示
展示未来愿景与景观节点。场地内建筑部分的保护与再利用措施为保护修缮建筑外立面,实现修旧如旧的效果,将建筑内部功能转变为江门甘化厂历史展览馆,将展览与体验结合。
设计感悟
“水岸重生”项目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历史记忆的融入,将工业遗址转化为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美学与功能性高度融合,体现了对自然与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项目凸显了可持续性与社会影响力,展现了在城市更新中的创新与前瞻性,实现了生态与人文的交汇。
设计亮点
本方案将江门市的工业历史文化、场地景观优势与江门非遗传统文化结合。将城市中独特的历史融入当下的城市生活,为市民创造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从三大视角开展设计:
1、工业遗产视角—场地历史记忆: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转变为市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公共场所—甘化厂历史展览馆和艺术家工坊。场地内设置介绍厂区历史文化的景观小品、历史文化展墙,宣传场地内的工业遗产文化。
2、非遗传承视角—本土文化科普:加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文创市集,有可供非遗表演、体验的公共活动空间。
3、生态修复视角—滨江水体治理:采用生态浮岛、雨水草地等多项措施与亲水栈道、水景休憩平台、观景平台等结合,营造优美的滨江活动场所。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