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城市湿地景观韧性修复
作品编号:ILIA-S-202412820
主创姓名:赵新元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项目名称:呼·吸——城市湿地景观韧性修复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白舸
设计时间:2024-08-23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南岸
项目规模:45487㎡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总平面图
本项目希望借助生态智慧、以“呼·吸”为设计概念,通过对场地土壤与水体的分离与净化,构建一个对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堤岸,形成一个可以自我生长、调节的有机体系改善城市环境,并为周围居民提供生活体闲的场所。
本方案以湖体为核心,将中心湖体与高位湖体通过阶梯下沉的雨水湿地隔开,雨水湿地除了充当过滤水流,在旱季时也可作为道路供居民通行。通过对湖体周边场地的用地性质、使用对象进行分析设计了活动广场、科普性生态花园、污水净化展示馆等节点,结合生态堤岸设计了环湖步道。同时考虑到武汉是候鸟迁徙的一大据点,在湖中央设置生态浮岛供候鸟栖息。
设计说明
武汉因数百湖泊星罗棋布而被称为“百湖之市”,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市内最大城中湖——汤逊湖沿线的自然湿地承受着被城市化的压力:严重的水土流失、淤泥堆积、生境严重恶化,使其处于一种被荒废的状态,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观赏和生活功能需求。
本项目希望借助生态智慧、通过对场地土壤与水体的分离与净化,再用其构建一个对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堤岸,形成一个可以自我生长、调节的有机体系改善城市环境,并为周围居民提供生活体闲的场所。本方案以湖体为核心,将中心湖体与高位湖体通过阶梯下沉的雨水湿地隔开,雨水湿地除了充当过滤水流,在旱季时也可作为道路供居民通行。通过对湖体周边场地的用地性质、使用对象进行分析设计了活动广场、科普性生态花园、污水净化展示馆等节点,结合生态堤岸设计了环湖步道。同时考虑到武汉是候鸟迁徙的一大据点,在湖中央设置生态浮岛供候鸟栖息。
本方案以恢复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为首要目标,围绕水环境修复和水生态建设营建具有适应性的湿地公园。相较于工业文明下耗费巨大财力建造的防洪堤,这种朴素的生态设计具有更好的韧性。通过该项目思考城市与湿地的关系,对有着丰富湿地资源的武汉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场地现状分析
武汉因数百湖泊星罗棋布而被称为“百湖之市”,本项目场地2/3为水域面积,该水体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周边水系的补充以及地表径流。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张以及长期受周边生活污水与生产污水的排放影响,汤逊湖沿线的自然湿地承受着被城市化的压力:严重的水土流失、淤泥堆积、生境严重恶化,使其处于一种被荒废的状态,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态观赏和生活功能需求。
韧性景观修复
本方案先利用人工手段对湿地进行初步处理,在建设的过程中将受到污染的淤泥通过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净化,并用于场地地形的构建之中。
而后在初步完工的场地内进行生态修复,通过雨洪治理技术打造出一个能够蓄水,净水,并在早季时可以为周边绿地提供水源的湿地景观。
效果展示
结合场地周边环境,设计一系列基础服务设施,供周边居民使用,产生经济效益。湿地内景观经过多年的自我生长,最终会变成为优美的生态湿地,并为迁徙的鸟类提供栖息。
相较于当工业文明下耗费巨大财力建造的防洪堤,这种朴素的生态设计具有更好的韧性,对有着丰富湿地资源的武汉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设计感悟
本项目借助生态智慧,通过对场地土壤与水体的分离净化,构建了一个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堤岸,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生长、自我调节的有机体系,为周围居民提供生活休憩的场所。相较于当工业文明下耗费巨大财力建造的防洪堤,这种朴素的生态设计具有更好的韧性,对有着丰富湿地资源的武汉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设计亮点
该项目在场地修复与水循环方面做出了创新:①使用人工手段对场地进行处理,通过淤泥修护堤岸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利用蚯蚓分泌的酶能将植物营养素和有机质转化为有机复合肥和高蛋白这一特性处理剩余的淤泥,实现污泥的稳定化。②设计了独立于城市的水道系统,通过城市管网构建,将地表径流输送至湿地区域,并通过湖体外围的渗透塘与沉淀池进行层层过滤。一旦水源到达湖中,湖中大面积的微生物湿地花园与水生植物将对水质进行再次的净化。净化过的湖水可以为周围的绿地灌溉提供水源。当雨季时,过量的雨水则会通过溢流口排入汤逊湖。并且场地内部分道路则会被雨水淹没,通过这种季节性景观上的设计,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洪水,了解自然。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