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田园——乡村研学与自然交响曲
作品编号:ILIA-S-202412751
主创姓名:胡锦坤
设计成员:白展旭 马梁瑞 刘轩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文旅景观 - 美丽乡村
项目名称:耕读田园——乡村研学与自然交响曲
院校名称: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杨玲
设计时间:2024-08-27
项目地点: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项目规模:0.89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旅景观-美丽乡村
▲乡村研学中心剖立面图
本设计意图将灵水村本身独特的文化与时下IP相结合,进而创造出具有“灵水特色”的乡村研学路线,进而创造出村庄特有的品牌,如灵水粥,灵水陶等。既拥有独特的品牌,又具有场地的优势,就可以吸引相关的投资流入,以达成乡村振兴的目的了。
设计说明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我们提出了一项创新的改建计划,将一处废弃小学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研学中心。本设计以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融入山体生态修复、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文化教育传承的理念,旨在打造一个生态、经济和文化三者兼顾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改建的研学中心将采用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增强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再利用,减少地表径流,同时构建生态湿地,收集和净化雨水,为村庄提供额外的水源。
在山体修复方面,我们将对受损的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种植本土植物,增强山体的稳定性,同时创造登山步道和观景台,提供户外教学和休闲的空间。这不仅恢复了自然景观,也为村庄增添了一处教育和旅游的亮点。
研学中心的课程设计将结合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提供农耕体验、手工艺制作、生态保护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此外,研学中心还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通过吸引游客和学生的参与,增加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本设计强调与当地社区的紧密合作,鼓励村民参与到研学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来,共同推动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项目,我们期望灵水村能够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经济活力充沛的乡村振兴典范。
▲乡村研学中心总平图及细部设计
研学中心在原村庄小学的旧址上兴建,既保留了原有格局,又加入了独特的创新。原三间教室被修复并拓展出楼顶露台,西侧房屋已经坍塌,故而重修为茶歇区,二层拓展连廊以满足儿童喜好探索的天性。原旱厕由于不满足使用的需求故而改为观光区,并在东南侧(原教室位置)重修卫生间,增加坑位并男女分离。在小院中空地见缝插针修建一个雨水花园,既生态又不浪费。
▲村庄区位及前期分析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本身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灵水举人牌坊以及村庄自带的灵水八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双桃环绕魁楼观星、龙池赏月、柏抱玉儿、北塔凌云。
▲乡村研学中心效果图
1、入口处增加跌水水系,既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又满足了儿童的亲水天性。
2、铺装采用就地,就近取材的原则,尽量运用好乡村的材料。
3、加入透水铺装等弹性设施,可以减缓村庄的水土流失,美化村容村貌。
4、小花园的理念为低影响开发,尽量不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与过度生长,采用乡土植物、本地物种。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创新理念融合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激活乡村经济,同时又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其具有独特的综合效益并且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贡献,具有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示范的潜力。
设计亮点
设计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融合:将海绵城市理念与乡村环境自然融合,通过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再利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 山体修复与美化:对受损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同时创造登山步道和观景台,既恢复生态功能,又增添休闲教育价值。
3. 文化教育传承:研学中心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提供农耕体验和手工艺制作等课程,促进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
4. 社区参与:鼓励村民参与研学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5. 经济带动:项目通过吸引游客和学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6. 可持续发展:项目注重长期效益,通过生态、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7. 科技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GIS技术、生态监测系统等,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8. 多功能空间设计:改建的研学中心不仅是教育场所,也是生态展示、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多功能空间。
9. 创新理念:项目展现了创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乡村建筑与现代生态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乡村发展模式。
10. 环境教育:为学生和游客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通过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活动,培养环保意识。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