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香·谷”——基于地方中草药产业体系的可持续乡村规划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27 01:58

浏览量

313
作品编号:ILIA-S-202412718
主创姓名:金蕊 王昱淇 李超祥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乡村设计
项目名称:“药·香·谷”——基于地方中草药产业体系的可持续乡村规划
院校名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杜松毅
设计时间:2024-04-17
项目地点:福建省漳州市黄坑村
项目规模:1289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乡村设计

封面

设计说明

绿水青山是传统黄坑村农耕文化背景下村民的生活保障,然而,产业单一,收入微薄,劳作艰辛等问题使传统的黄坑村与现代文明脱节,青年外出打工,田地日渐荒废,村庄管理不善,房屋老旧破损,传统文化断层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黄坑村亟待转型。   中草药疗愈,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疗方法,其概念与特点在当下社会愈发受到关注。,得益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它在乡村健康产业中的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基于漳州优越的“片仔癀”产业基础,土壤条件优渥的自然条件,和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祭祀文化力量,打造出一个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疗愈空间。这里,每一栋建筑都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景观,让人在享受现代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乡村风情,并且给当地经济发展融入新的产业动力。   本设计以不破坏村落原有体系,拒绝商业化流水线改造为原则,依托山脉地势,水土风气,以中草药加工及人群流线为指引,重新梳理黄坑村脉络,使其三产业联合开发,打造草药种植、产品加工、旅游康养、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使三种产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使其在后脱贫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砥砺前行。

村庄整体规划概念图

这一版主要表达了总平面的分区布局和对于该地方改造的整体策略。总平面表达出对于黄坑村整体不同区的分化,将其分为4个区域,工艺区是在顺风布置中,并在大尺度轴线上是有山坡遮挡风的进入,利于烟火气的弥漫,同时靠近第一产业区域便于运输。居民区与疗养区修复原有布局纹理保持较好的旧民居,发挥居民区与种植区的边缘效应,设立研学体验和疗养区。商品作物种植区,也是第一产业药田种植区分为森林,大棚,梯田三块模拟自然森林循环体系。整体策略分为对于中草药体系三位一体可循环愿景的展望:通过中草药作物带来实际的经济回流通过中草药文化带来长久的品牌效,应通过当地优越的种植条件以及片仔癀产区位于漳州的地理优势,三者形成牢固的经济体系。

村庄建筑改造概念图

这版主要针对于黄坑村建筑。改造,基于中草药工序所给人带来的体验,类似卒姆托教堂通过对木的焚烧带来的气味体验。对于中草药复杂工序分为晒,露,烧,炒等等激发出草药各种各样的气息,对于人来说具有疗养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将草药与建材所结合,如古代的椒墙,灶心土等。可以做到对于建筑防虫害,对于人有活气血的作用,也增强了建筑对于人五感的体验。那么对于建筑构造上来说,通过对于屋顶的部分改造,形成有利于中草药晾晒的被动式通风空间,和多样化的在古厝行列式排列间街巷对于人的不同的体验。

药田农法概念图

这版主要是针对于中草药种植技术,种植规划,和农田构作物。因为草药种类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利用空间垂直优势和轮作制度,进行草药价值最大化。同时基于各地的利用关系,修复水渠,将黄坑村主要的农田分为三块区域:中药森林,中药种植棚,中药种植田。最后为了呼应上一版对于中草工序对于人五感的感受,提出碳氮中和的中草药堆肥体系也很好的利用到了第二产业所产生的中草药废渣。形成可循环的药田体系。

设计感悟

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市场对中草药和中医康养旅游需求日渐增加,对黄坑村原有的中药材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填补了市场空缺,发展前景良好。以中草药加工产生的药香流径作为脉络,草药田景观与之辉映,保留村庄原有特色,不落俗套。植物废料进行二次加工作为建筑原料,打造绿色建筑。实现黄坑村可持续发展。

设计亮点

漳州作为“闽南派”中药体系的起源之地,利用“中草药+”的多元产业模式对此地龙海区的黄坑村进行改造。中草药工艺之丰富其中包含自然元素“水、火、地、气”的转换,产生药香,烟雾,温度等五感体验,由此切入引申人对于建筑的感受改造。用草药废料制作药砖,生活垃圾用于沤肥,实现朴门永续式的生态循环。建筑布局使三产业融合发展,荒废的农田与水系重新设计为药田景观与水系景观,保持黄坑村原有特色、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