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啡肽共享中心——城乡资源互补理念下的工业废弃地改造研究

艾景奖组委会

2024/08/21 23:14

浏览量

1030
作品编号:ILIA-S-202412673
主创姓名:刘凯
申报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名称:内啡肽共享中心——城乡资源互补理念下的工业废弃地改造研究
院校名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孙锐
设计时间:2024-06-09
项目地点:山西长治
项目规模:20291㎡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方案鸟瞰图

项目概要:方案是以旧厂房改造为主题的设计,取名为“内啡肽共享中心”,及对厂房空间的重组利用,选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占地面积约20291㎡。

设计说明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城乡公共空间逐步成为其重要的发展路线。但当前国内大部分村庄在该方面存在缺少适配人口变化趋势的规划引领。设计以长治市楼后村石膏粉厂改造为例,引入“变量关系”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将城乡资源互补作为“自变量”因素,乡村振兴作为“因变量”因素,工业废弃地改造作为“中介变量”的实践因素构建全新研究框架。在城乡资源互补理念指导下,通过前期调研和整理改造中各变量要素间逻辑共生的问题,系统地将城市的资源以点带面,通过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多元化的功能配置推动乡村发展缓慢的问题,将废弃的工业用地转变为城乡需求的空间,致力于打造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友好和现代生活便利的新地标,实现工业废弃地向活力空间的华丽转身并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研究发现在当今乡村工业废弃地转型案例中,通过景观设计以“工业遗产保护”、“业态模式赋能”、“景观格局优化”等策略入手可有效将工业废弃地转化为社会所需的集功能、服务、多元为一体的生活空间,为城乡融合发展地实施并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

基地调研

区位分析:楼后村,属山区型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以石膏、石灰石为主。2.工业史分析:长治工业兴起的很早,规模也比较大,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后,以“南三厂”为代表的军工企业相继建成,一举成为山西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上世纪90年代,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曾经风光无限的太行名牌,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热火朝天的工作厂房难道已经走到了尽头么?3.现状分析:改造的厂房,位于主要工业地段,与城市主干道路链接较好,场地内部有一些绿化,但是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规划;整体建筑体块老化需要维护,常年因屋顶积水问题导致墙体渗水。4.人群分析:厂房周边的居住区,给本方案带来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结合不同人群活动模式以及实际需求,对共享中心的模式进行思考,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5.现状问题分析:深入厂房内部发现如此庞大的工业设备不仅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需要挖掘研究、而且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价值。如何来延续曾经老一代工人,以及周边居民对于厂房的历史记忆显得尤为重要。6.气候分析:本方案对当地收集了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得出该地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设计策略

概念生成: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国家再次提到乡村的综合发展,通过艺术介入乡村的手法,考虑如何促进城乡发展之间差距的缩小,具有现实性意义。该设计旨在探索城乡之间,如何整合彼此优势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城乡资源互补理念:1.城市和农村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方案中,可以使设计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审美。2.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功能的互补和空间的衔接,这样既可以缓解城市的压力,也可以带动农村的经济。3.城乡融合发展还可以提升方案的公众参与度,增加公众对方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振兴理念:可以将厂房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设计愿景:方案想让城市的人口走进乡村,奔问小溪,攀在山间,尝试以往接触不到的学习模式以及休闲模式等内容;乡村角度原本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低下,但在植入共享中心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可以得到教育以及交流的机会。设计手法:对楼后村的地理位置、自然风貌等多方面程度进行量化后,总结该地需要的是参观、阅读、采摘、研究、休闲等功能,该方案选定六大模式节点。对应中国六意体位并根据以往的乡村评价体系,总结经验给出厂房发展潜力未开发的设想。

方案生成

1.平面布局:以追求生态为宗旨,打造绿意盎然的工业化遗址公园,人们对于厂房的第一印象是空旷、棱角分明的外在体现,在设计上,用曲线软化旧厂房带给人视觉的锋利感。充分发挥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的美,创造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意境。 2.活动轴线分析:室外采用由南到北三级高差处理,丰富整体空间层次感。中心厂房遗址区域,采用由东至西的纵向处理,来抓取人们的兴趣点、好奇点进行探索式游玩。景观廊架桥的置入作为一种连接的元素,可以帮助人们从一个区域平稳过渡到另一个区域,增强空间的流动性。室内在设计上营造便捷的人行流线,在空间的处理上力求步移景异,通过一条界定清晰、无障碍物、拥有多样功能节点的路径来实现。 3.规划结构分析:方案在功能设置上采用主要节点和次要节点,通过融合式渗透与跨越式渗透进行服务。景观绿地采用由南至北的纵向布局,以及由东至西的横向布局。 4.高低差处理手法: 地形高差处理不仅影响空间的视觉效果,还涉及功能性的考量。1级-2级高差处理:首先利用踏步和坡道与草坪做一些变化交融满足人们行走的需要,大面积的踏步应用,利用高差还可体现恢宏伟岸的气势,凸显建筑群体。其次,曲面屋顶的处理,加大排水速率实现2级为1级的植被灌溉,3级为2级植被进行灌溉,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2级-3级高差处理:考虑到各大功能区的链接较差,方案采用“景观步道桥”的设计串联地形,减少行人的绕路行为,同时置入生动的步道桥还给整个工业厂房空间带来韵律与节奏感。

设计感悟

该案例在山西长治楼后村石膏粉厂的改造中,展现了对工业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成功将城市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项目通过创新的“变量关系”视角,有效地将工业废弃地转变为集功能、服务和多元文化为一体的生活空间,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实施策略和创新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设计亮点

1.本设计通过空间治理与空间利用,以长治石膏粉厂改造案例为依托,深入乡村土地上所存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多维路径,通过构建“城乡资源互补一工业废弃地改造一乡村振兴”的变量分析框架,提出在工业化改造的项目上应注重不同变量间内在逻辑共生的创新模式。 2.根据场地不同“变量关系”的思路研究发现将工业遗产保护、业态模式赋能、景观格局优化等策略融入设计中,可以有效促进三类变量的运转,从而实现工业废弃地的可持续利用。 3.各类工业遗存和遗产以其独特的气场展现着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深刻影响,更新保护的意义不仅要求突破设计手法上内在逻辑的创新,还要求全社会公众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为这些遗产的传承体验承担当代人的责任。
登录后发布评论
评论

头条: